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做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因為不捨得打罵他們而縱容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的確不能以暴力來實施教育,但是一味的偏袒包容,就會讓他們的道德觀進一步歪曲,甚至影響着未來。

曉格帶着兒子睿睿逛街。五六歲的兒子正處於非常調皮的階段,在商場裏的橫衝直撞,一不小心碰到了對面一位孕婦的腿上,因此兩家發生了語言上面的衝突。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對方指責曉格沒有看顧好自己的孩子,而曉格在此時不分青紅的袒護説:“他還是個小孩,你這麼大人走路怎麼不長眼睛呢?”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紛紛指責曉格,連帶着還批評睿睿是個熊孩子。

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曉格趕快拉起孩子灰溜溜的走了。

她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是為孩子好,但是不管不顧的無理包容會摧毀孩子的道德觀,甚至在縱容他的惡劣行為。

因此,對孩子必須要有“狠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父母下狠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的認知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感覺運動階段

從出生起到兩歲這段時間,孩子會由被動的反應到積極的跟父母去主動溝通。其實這也是他客觀永久性概念中部形成的一個關鍵期。

當家長把寶寶面前的一個東西遮住時,他們就會認為這個東西消失了。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永久性概念慢慢形成,他就會認識到物體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隨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在這個階段中儘量不要強行要跟孩子講道理,他們根本聽不懂父母的長篇大論,也不會因為父母輕易的三言兩語就會變得乖乖聽話。

所以必要的下狠心,以此來幫助孩子糾正錯誤。

比如孩子在抽屜裏撿到一些藥片,非常喜歡的把玩,或者隨意的爬動到比較危險的地方,父母用温柔的話語去教導會收效甚微,就該用嚴厲的語氣去警告他們。

這種“下狠心”會讓孩子認識到所做的事情是不對的,以後也會盡力避免。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二、前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在年齡二至七歲時,孩子已經有了具體形象的認知,以及有了自我中心意識。

但是他們因為年齡還很小,對於客觀的事物認識也處於膚淺的狀態,根本不能認識其本質存在。

因此在這個時期,語言教育一定能夠奏效,但是不宜過多和繁瑣。比如帶着孩子去坐公交車,他坐在座位上一下不停的踢踢這個,踢踢那個,甚至會影響到周圍乘客的感受。

此時媽媽就要用語言去制止他,告訴他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別人會很討厭。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的語言要簡練,容易讓他聽懂,他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停止。

三、具體運算階段

這個階段在孩子的七至十一歲左右。他們在逆向性結合性和重複性上有了認知,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都上了小學,在老師的教導下,思維也會慢慢向抽象邏輯性過度。

也就意味着他們已經能聽懂家長的説教了,並且此時的孩子初步認識到生活中的各項規範以及普遍的價值觀。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因此如果孩子犯了錯,強制性和簡單的教育的語言制止不再適合。家長應該更加耐心細緻的去教育他們,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

比如孩子在學校裏欺負了他人或者有偷盜行為,這種行為是絕不能姑息的。

此時父母可以適當運用懲罰手段,讓他們接受教訓,明白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堅決不該做。

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父母的溺愛就彷彿是慢性毒藥。逐漸侵蝕他的根基。只有父母“狠下心”來,才能讓孩子慢慢的自覺起來,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溺愛和包庇孩子有害無益,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教你怎麼下“狠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