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很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長,都知道有個三年級效應。
很多父母會驚奇地發現,孩子上了三年級大變樣,比如,
之前考試總能考個滿分或者九十幾分,可是到了三年級,動不動來個七八十分,甚至及格線徘徊;上課時無精打采,經常會開小差,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寫作業經常是錯誤百出,哪怕做過的題也會屢屢犯錯。而一二年級的家長聊起天來,如果哪位家長説孩子成績不好,大家都會安慰:到了三年級才是分水嶺,現在的成績都不重要。
大量的事實表明,很多孩子從三年級開始成績開始兩極分化,而9歲這個年齡,也被腦科學家稱為是“9歲之壁”。
有的小學老師曾總結過,三年級各科成績能在95分以上的,基本大學都能上一本。甚至有專家認為,高中學生的成績80%取決於小學三、四年級的表現。
那讓很多家長困惑的三年級這道坎,如何才能順利度過呢?
首先要了解三年級效應的原因。
一二年級的知識都很基礎,考察的知識點也相對比較簡單。可是到了三年級之後,就不再是簡單的識字、寫字,需要進行復雜的閲讀和寫作,從簡單的加減法,到複雜的四則混合運算,學習難度大幅增加,孩子需要實現知識體系和思維的跨越。
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往往具有迷惑性,孩子會得個滿分,非常正常。稍微在學前班學習,父母課後再輔導一下,拿個高分輕而易舉,存在吃老本的現象。
而且,現在各地都不允許一二年級留作業,孩子們接觸的大部分都是些機械的背誦內容。可是,到了三年級之後,學業課業負擔加重,機械性的背誦與日俱增,同時,需要開動腦筋的題目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些孩子就漸漸落了下風。
那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出現三年級滑坡呢?
第一、基礎不紮實
一、二年級是打基礎的階段,如果基本功不過關,孩子就很難更上一個台階,理解複雜的知識。
一、二年級的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看到的能夠表達和描述出來即可。可是到了三年級,邏輯思維開始起主導作用,孩子思考和發揮的餘地更加廣闊。如果在一二年級思維能力的地基沒有打牢,三年級的邏輯能力就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所需。
第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孩子的學習十分依賴父母。而我們知道小學一二年級那點知識,父母輔導起孩子來綽綽有餘,所以很多父母在一二年級輔導孩子時兢兢業業,在背後做計劃督促鍍錫,孩子的好成績完全是父母鞭策出來的,孩子學習完全沒有自主性。
而到了三年級之後,家長能幫上忙的會逐漸減少,輔導起來會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鞭長莫及。
年級越高,家長的作用就會越弱。所以,在三年級之前要培養起孩子良好的學習品質,激發孩子的自驅力,這樣才會越大越不用操心。
怎樣做才能有效地避開三年級效應呢?
一、提高閲讀能力
現在是大語文時代,全社會都在強調語文的重要性。而學好語文的關鍵在於閲讀,孩子小時候是培養孩閲讀習慣的最佳時期。
因為廣泛的閲讀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知識、增長見識,還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讓他們學會深入思考。
不僅是語文,數學對閲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如果閲讀能力跟不上,連題目都理解不上去。所以説閲讀是低年級階段應該培養的重中之重。
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中國青少年注意力調查報告表明:近半數的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
上課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能夠保持專注的孩子,不僅掌握吸收知識更快,而且更容易做到舉一反三。因為老師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會傳授很多方法,如果靠自學或者不專業的父母傳授知識,效果會大打折扣。
三、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人云: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要想孩子學習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必不可少。
放學後先寫作業,教孩子做計劃,做好時間管理,啓發孩子思考,獨立完成作業,課前預習,做完題要檢查,有不懂的及時問,慢慢建立錯題集等等,這些都是優秀的習慣。
所有好習慣的養成,都需要父母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教會孩子,成功的教育離不開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你們家孩子都幾年級了?有經歷過三年級現象嗎?還有哪些好方法能夠成功的避免?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育兒路上,伴你前行,我是包 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