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認識這些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嗎?”“認識!”9月1日上午10點,史家教育集團革新裏小學的開學第一課在多功能廳拉開帷幕。高等教育學碩士、副研究員、《北京工大報》主編張宇慶為同學們帶來《讓科學家精神照亮我們前行的路》主題講座。
新學期開學之際,北京市科協聯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後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校園,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的科研經歷、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讓青少年感悟科學家精神。開學首日,多位知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走進北京10所中小學校課堂,張宇慶也是其中之一。
“寵物”和“燈泡”背後的科學故事
講座伊始,錢學森、鄧稼先、屠呦呦、袁隆平和鍾南山的照片出現在屏幕上,同學們很快一一認出。“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所以説愛國是我們的底色。”她以袁隆平為例,結合自身經歷,表達對科學家造福人民的感激。“我小時候為了吃上一頓肉,要拼命表現,讓父母滿意。”張宇慶給孩子們講述了從前要靠糧票換取食物的歲月。致力發展水稻的袁隆平忘我鑽研,兑現了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諾言,她也藉此向同學們闡釋了“國之所需”的含義:作為科研工作者,國家需要什麼,就投身於什麼。
為讓同學們進一步理解科研工作者在做什麼、怎麼做,張宇慶從身邊故事選材,播放了兩則短視頻。《實驗室裏養“寵物”》呈現了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們日復一日的科研日常,悉心照料他們的“寵物”——可以去掉污染物的微生物厭氧菌,40倍光學顯微鏡下這些厭氧菌如紅寶石般熠熠生輝;研究生們專注研發新型的生物脱氮技術,更加高效地處理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質,保住北京的藍天碧水。《特殊的大燈泡》展示了基於微波激發強紫外線的殺毒滅菌技術,它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現場的60名學生腰板挺得直直的,看得入神,其餘學生在教室收看同步直播。
這是張宇慶首次到小學參加開學第一課,如何才能讓聽起來高大上的科學家精神吸引小朋友目光?她將PPT背景調整為充滿童趣感的銀河系風格,拿掉了長期宣講的院士層面等內容,“小學生可能不太能理解比較深奧的內容,但精神可以領會,通過介紹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內容與他們達成互動,更多是把善於思考、有目標、有理想的意識傳遞給他們。”
張宇慶講解科技征程。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攝
着眼身邊小事,在日常中踐行科學家精神
“剛才的開學典禮上,我看大家做得非常好,尤其在陽光下的同學依舊精神抖擻,所以我也希望你們能夠有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張宇慶引導學生們,上課專心聽講、獨立認真完成作業、寫字姿勢正確、堅持鍛鍊身體、使用禮貌用語、熱愛勞動、愛護學校都是科學家精神的體現。
在革新裏小學開設的5門新課程中,科技探索主題的未來探索課程讓張宇慶眼前一亮,她向同學們發出邀約,請大家有機會到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室去感受高新技術。
這次講座為孩子們的新學期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五年級三班的陳璽鑑説:“我覺得科學家們很厲害,還教出了對國家做出很大貢獻的學生,我要向他們學習。”不少同學被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感動,有的學生希望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為祖國付出,也想通過努力學習讓北京的河水越來越清澈。
張宇慶直言,開講前,她比較緊張,不知道這個年齡段的聽眾可以吸收多少。她期望同學們從活動中感知科學家精神並不遙遠,科技創新其實與生活緊密相連,比如一塊不好用的墩布也能激發專利火花。她鼓勵同學們多嘗試,積極在動手中提升綜合素質。此外她認為,勞動課是讓學習科學家精神常態化的良好途徑,小學是紮根階段,要在科學家精神的渲染中讓孩子們釋放勞動天性。
新京報見習記者 羅豔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