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讓孩子告別磨蹭的習慣 安利一個妙招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經典

  【六一兒童網導讀】有小孩後,生活的主旋律就是繞着孩子轉。可是,父母有沒有發現自己的小孩總是磨磨蹭蹭的,不管生活上,學習上也是,父母也就一個勁的催呀催,孩子還是磨蹭,到最後弄得父母氣急敗壞的,孩子也心煩氣躁。其實父母有沒有想過,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父母,就是着急的父母。習慣被催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總處於被動地位。如果沒人催,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沒有主動去完成任務的意識。

  一、我們為什麼要催?

  一天出門前,我習慣性催孩子們:“你們快一點!”先生拉住我,示意他來解決這個問題。他淡淡地説:“我開始定時,3分鐘後鬧鐘響起,全家出門。”很簡單,3分鐘後,我們順利出門。我瞪大眼睛想問他,他先開口:“催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快嗎?”想都不想,我點點頭。他説:“不想孩子拖拉,想讓他們學會管理時間,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深以為然(不過後來才知道,這出自《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鮑許 Randy Pausch)。是的,就如讓孩子出門這事。“快”不是目的,“出門”才是。我們去思考達成目的,才是核心。

  “趕緊”、“快點”這些脱口而出的“催”詞,小孩子不會有明確概念的。但用“3分鐘”明確時間,鬧鐘給孩子直觀感,接着鈴聲給到提醒。一下子就有效了。所以,別催孩子,想出達成好結果的方法,才最重要。

  二、安利一下番茄工作法

  漸漸地,鬧鐘成為我們的好幫手。練琴,調半小時鬧鐘,告訴孩子鈴聲響起再休息;作業,先來半小時,專注去做;運動、閲讀等,都用上了鬧鐘。她們對鬧鐘的使用熟練了之後,我慢慢將番茄工作法加入她們的生活學習中。番茄工作法是我平時工作學習中用到的很好用的方法。

  先給大家安利一下:它是由企業家弗朗西斯科·西里洛 (Francesco Cirillo)創造的一種工作法,或者説一種心理學技巧。

  怎麼用呢?

  先將任務分解成半小時左右,集中工作25分鐘後休息5分鐘,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番茄鍾。為什麼是25分鐘?因為基於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為25-30分鐘。

  它主要是培養大家“規律工作”的習慣,關注微時間管理。

  需要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番茄鍾期間,不要中斷,因為每次打擾,大腦的工作區就會有一些信息丟失,找回代價挺大的。如果中斷了呢?就視為失敗,記錄下中斷原因。每個番茄鍾結束後,統計中斷次數並分析,爭取下次做得更好。經過反覆訓練,大家中斷次數會減少,更為專注。這個方法不是萬能的,不適用於作息不規律或者精力時好時壞的人。

  三、怎麼用番茄工作法去管理孩子的時間?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我將番茄工作法做了調整,這也是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內容。

  如上圖所示,家長想達到的結果,無外乎兩個:孩子每日完成幾件重要的事,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我們用番茄法之後,很簡單:做好了,我們就獎勵;中斷就必須懲罰。而且,分析原因,繼續完善,孩子因此進入良性循環。完美的“結果-反饋”流程。

  1、每日那幾件重要的事情。

  與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什麼是孩子覺得重要的,什麼是家長覺得重要的,訂好的計劃必須是雙方認同的選擇。選擇了,就要堅持。家長需要做的就是,絞盡腦汁讓孩子繼續。

  2、為了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訂好規定,我們需要維護孩子的番茄鍾環境。

  在一個番茄鍾裏,我們只做一件事,不可以做別的。這是規定,沒得商量。作業就好好在書桌前,除了寫作業,什麼都不能做。練琴就好好在鋼琴前,只能彈琴……其次,家長一定要保護孩子的番茄鍾環境。番茄鍾內不能去送水果,不要提問,家有二寶的不能讓他們相互打擾等。

  3、獎懲分明。

  我發現:孩子特別喜歡的東西,其實是不需要獎勵的,因為去做比得到獎勵更爽。我家大大會因為閲讀,很晚不睡覺;小小會因為畫畫,不想吃飯。對於不喜歡的事情呢?獎勵變得很重要。

  台灣著名心理諮詢師童利菁,輔導過各類“問題孩子”,提到一個實用方法:不喜歡?那建立一個獎勵規則,制定獎勵清單。

  比如,我家大大喜歡旅行,我就給開個“旅行基金”,包含十多條獎勵規則,多針對拖延和需要催促的事情,完成後獲得相應基金。小小喜歡吃糖果,我就建立一個“糖果銀行”,控制每天的量和刷牙習慣就好。提供的獎勵,一點要對孩子的胃口,才能觸及孩子的“行動開關”。如果這樣正面鼓勵還無效時,讓孩子“選擇結果”,被剝奪某項權利的結果。比如,如果你做作業磨蹭,週末將不能和同學玩、看話劇。

  “剝奪”需要講究技巧的,訂好規矩,不能想一出是一出。

  4、分析中斷原因。

  這一步,我覺得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多數做不到,需要家長幫助,讓孩子慢慢有反省意識。

  四、開啓番茄法練習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使用番茄法的經歷。第一次,我選了一個她們最喜歡的事情。大大閲讀20分鐘,小小畫畫20分鐘。這個時間制定是因為:一般孩子的專注力為年齡乘以2或者3。對於特別喜歡的事情可以適當增加時間。效果特好。

  第二次,慢慢開啓每人多個番茄鍾練習。這次就沒有那麼好過了。在寫字番茄鍾裏,大大發了一次脾氣,跑到小小這邊指導了一次(小小總把5寫反)。而小小,跟我説“好累啊”至少三次。

  我堅守:訂好規矩要堅決執行!也做好了這個練習會起伏的準備。

  什麼契約精神、糖果銀行、旅行基金,遇到性情中孩,統統間歇性無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們一起堅持,每天吃完晚餐,就吆喝:“吃番茄啦!”

  另外,我做了個小升級:全家吃番茄打卡。誰沒完成,被罰款、禁冰激凌、禁糖,怎麼狠怎麼來,共同監督。記得有一次,爸爸因為臨時加班,陪讀番茄沒有打卡。第二天,陪讀時間加倍,罰款100元。還有一次,大大出去聚會,晚上的閲讀番茄沒打卡,硬是打着哈欠讀完才上牀,我既心疼又驕傲。

  告別“催催催”的路上,孩子和我們都在努力。

  説到底,番茄就在那裏,不過就是一個定時器、一支筆、一張紙,它能管理的只能是那段短短的時間,它不管拖延,更不管孩子的天馬行空和愛玩之心。但,正是因為管理好每一個短短的時間,才讓孩子能夠積少成多,去堅持和挑戰。我自然也不用催啦,因為“催”並不能達成結果。而我要做的是:保護孩子的安靜環境,偶爾提醒一句“休息時間快去喝水上衞生間哦”,或者“下一個番茄是啥?”,還要時不時靜心觀察,幫他們慢慢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適時調整番茄鍾。

  深信有一天,他們一定會懂得認真做事、盡情享樂,而我則徹底跟“催催催”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