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在近代軍史上,黃埔軍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參與了近代所有大規模的戰役,成為近代軍史上的寵兒。

自1924年5月第一期開始,到1949年撤離大陸,黃埔軍校共舉辦了23期。不過,客棧在整理各期名將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名將基本上都出自前6期,後面的17期基本上沒出幾個名將,勉強有點名氣的,大概只有張學思、熊向暉這幾個人,頂級名將一個也沒有。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咱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大多數風雲人物的出現,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這一特定條件形成的時勢,提供了以往所沒有或罕見的機會,把平時默默無聞的人造就為時代的英雄。

黃埔軍校前6期的招生時間是在1924到1926年之間,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動盪時期,使得黃埔軍校的這幾期畢業生擁有非常多的展現才能的機會。

也許有人會説:到了抗戰時期,打仗的機會不是更多嗎?為什麼都沒混出來?

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也很簡單,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閥的戰鬥力其實是很差的,基本上是烏合之眾,因此當訓練有素的國民革命軍一出,很容易就建功立業,像胡宗南、杜聿明、陳明仁等等名將,都是因為在北伐時期的英勇表現,贏得了蔣介石的好感,一路飛黃騰達。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而到了抗戰時期,面對的是更加訓練有素的日軍,相比之下,黃埔軍校的那些畢業生們,戰鬥素養就差得多了,上了戰場很多人都當場殉國,根本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據統計,在1937年抗戰爆發初期,國軍中下級軍官共13.4萬人,但因損失太快,每年都需要補充中下級軍官4.5萬人,很多黃埔學生,還沒來得及上幾天課,就被推上了戰場,可想而知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反觀前6期的黃埔學生,到了抗戰時期,大多都升到了高級軍官,負責坐鎮指揮,不再親自上前線廝殺,自然就犧牲得少了,反而功勞都是他們的。

這樣一升一降,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二,黃埔軍校初創時期,孫中山先生還健在,代表着中國革命的方向,以其強大的個人魅力,吸引了當時中國最有才華的一批青年前來投奔。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可以説,這些青年才俊無一不是當時中國的有志青年,都是為了改變中國的現狀而考的黃埔軍校,因此素質普遍非常高。

在黃埔一期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就發表講話説:“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而且,軍校門口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

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黃埔學生自然成才非常快。

第三,黃埔軍校是國民黨與我黨、蘇聯合作的產物,在前幾期的招生中有大量的我黨黨員,孫中山對他們的態度也是非常包容的,這樣也讓黃埔軍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國共雙方都派了大量的軍政教員擔任教官,這也是黃埔軍校在前幾期能夠將學生化平庸為神奇的重要原因。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但這一切都隨着中山先生的去世,以及“中山艦事件”的爆發戛然而止。孫中山的繼任者蔣介石,不再接受他的三大政策,黃埔軍校也對我黨的青年才俊關上了大門。

事實證明,只有開放才能更好地發展,閉門造車只會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尷尬處境。

到了後面幾期,蔣介石已經對黃埔軍校不抱希望了,甚至連他最看重的軍校校長一職,也交給了關麟徵。可想而知,這些學生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正是因為這幾個因素,黃埔軍校的前幾期精英輩出,而後面卻難得出一個名將,這也是時代大勢使然,非學生本身所能改變。

但不管怎麼説吧,黃埔軍校都在近代史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銘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5 字。

轉載請註明: 黃埔軍校前6期名將輩出, 為什麼後面17期一個名將也沒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