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或者不來,我都在這裏,我是楊不悔,記得加關注粉我哦!
今天小編就一切從簡,直切主題!
剡溪九曲尋訪之旅第九天,公棠。
剡溪,發源於寧波市奉化區和紹興市新昌縣交界的剡界嶺,從源頭到溪口,一路有六詔、蹕駐、兩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處勝景,被稱為“剡溪九曲”。
剡溪九曲尋訪之旅前面的八天裏,我已經分別走訪了剡界嶺、剡源村、一曲六詔、二曲蹕駐、三曲兩湖、四曲臼坑、五曲三石、六曲茅渚、七曲斑溪、八曲高岙,以及相關的班溪和明溪沿線。
尋訪的過程,也是一次收穫感動的過程。
一路走來,我不僅沉醉於沿線優美的自然風光裏,更被這些山水風情背後的人文歷史,深深觸動。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公棠,剡源九曲的最後一曲,剡溪出溪口後就是江了,稱為剡江。
從溪口鎮江拔線往巖頭方向左轉,過藏山橋,再右轉溪南線,可至公棠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藏山橋,停車久留。
兩座大橋,並列橫跨剡溪之上,都叫藏山橋,一座是新建的鋼筋水泥橋,另一座是始建成於1934年的鋼構橋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藏山橋上游,班溪與剡溪交匯處的康嶺村,也有一座結構相似的鋼構橋,名叫康嶺橋,同樣建成於1934年。
同年建成的兩座鋼構橋,使重要的交通幹線江拔線得以修成貫通,江拔線貫通於1934年,之後的六十多年歲月裏,鋼構的藏山橋和康嶺村,一直是江拔線的必經之橋,稱為北通寧波、南達金華等地的交通要道。
當時的江拔線,從鋼構藏山橋通過,走溪南線,過班溪村,再從鋼構康嶺橋回到溪北。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1994年,溪口鎮剡溪北岸,亭下湖水庫之下,開辦了銀鳳山莊,隨後開始建設橫跨明溪的銀鳳大橋,並且沿溪開山鑿路。
1996年,江拔線改走溪北,沿溪而上,不再繞道藏山橋和康嶺村了,但是藏山橋仍然承擔着溪口通往溪北一帶的交通要道。
鋼構藏山橋因年代久遠,鏽蝕嚴重,2003年被列為危橋,2008年,鋼筋水泥橋建成後,鋼構藏山橋禁止通行,但並未拆毀,兩座橋並列橫跨於剡溪之上。
2011年6月26日,我第一次前往巖頭村,和同行者曾在鋼構橋下嬉水停留,現在想來已是美好的回憶。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2017年,鋼構藏山橋啓動修繕,原計劃僅對部分鋼構件加固,但是由於部分鋼材鏽蝕嚴重,難以有效接合,於是改變方案,保護性拆除,再按原樣重新建造。
2019年5月,建成後的鋼構藏山橋,是一座人行景觀橋,只為承續難以忘卻的滄桑歷史。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藏山橋,從1932年開始建設,歷時兩年建成通車,鋼桁架橋結構,主孔兩個,全長156米,因橋南頭的村莊名叫藏山村,因此而名藏山橋。藏山村,現名上山村。
藏山橋和康嶺橋,都由德國人設計建造,鋼材和水泥都從國外運來,所以當地人把鋼構橋也稱為“洋橋”。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寧波三江口著名的靈橋,也由德國人建造,1936年建成,至今83年。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溪口鎮作為蔣介石老家,成為日軍的轟炸目標。
1939年12月12日,日本空軍第一次轟炸溪口,6架戰機,精準定點轟炸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和別墅文昌閣,蔣介石原配夫人,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就是在這次轟炸中在豐鎬房後門被炸身亡。
此後的歲月裏,溪口及所屬區域,遭受日軍轟炸多達十餘次,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1941年4月20日,日軍攻陷寧波後,首先就向奉化進犯,4月23日,佔領奉化和溪口,日軍駐溪口的司令部,居然就設在蔣介石的故居豐鎬房。
日軍殺害村民、侮辱婦女,慘無人道之惡行與當地人民所受之苦難,罄竹難書。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日軍強抓村民,在交通要道藏山橋頭和康嶺橋頭,修築碉堡,駐兵駐守,掛有“良民證”的村民,向日軍行鞠躬禮,才能過橋通行。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我的上篇文章,介紹剡溪七曲斑溪和康嶺橋頭碉堡風雲的文章發佈後,當地網友“馬成”留言説:“作為半個班溪半個康嶺人,小時候最喜歡聽外婆講關於這段屈辱歷史中的逃難經歷,飛機就在頭頂飛過,轟轟響,只能往後門山逃。村子被侵佔後,整個村的人被集中到下街頭曬場,像極了電視劇中的那些村民被集中問話的鏡頭。還會講一些當時聽起來血腥噁心的男的被殺,女的被辱之類的事情。現在想想到底是經歷了多大的苦難,才會有如此的豁達,才能如此惟妙惟肖地把這些經歷當故事一樣講出來。只是後來隨着外婆年紀越來越大,關於這段歷史也是越講越少,直至現在再也聽不到了。銘記歷史!想外婆了!”
網友“潘劍飛”也留言説:“記得溪口外婆生前講過,外婆的婆婆過碉堡因年紀大沒及時行禮,被掌摑。更可惡的是,日軍追不到前來偷襲的游擊隊,把在田裏農作的小叔子抓去殺害了。日寇罪惡滔天!”
看到他們的留言,遙想那一代人所受的屈辱與苦難,更知當下之和平生活,如此美好!
珍惜和平!勿戰!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日軍撤出溪口後,溪口人民的苦難與屈辱,終於結束。
藏山橋頭和康嶺橋頭的碉堡,就是日軍侵佔溪口的見證。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本來是尋訪剡溪九曲之公棠,卻被這一段歷史帶遠了。
公棠,介於藏山橋與康嶺橋之中間地帶,剡溪與班溪在康嶺交匯後,原本流向高岙,與明溪相匯後再迂迴流往公棠。剡溪截灣取直後,剡溪直接流經公棠,並與北來的明溪相匯。
公棠村的對面就是潺潺而來的明溪,溪畔就是銀鳳山莊。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公棠,舊稱公塘,宋時在此設公塘寨。
在村中問村民,為何叫公棠,居然無人能回答,我多方查詢古籍,終於尋得了答案。
黃宗羲編著的《四明山志》寫道:“公棠山,舊稱孫興公遊四明山,得棠一本,植之於此,故名。”
孫興公植棠,因此而名公棠,這就是公棠之名的來由。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那麼孫興公何許人也?幾經查證,得知孫興公即孫綽,會稽(今紹興)人,東晉文學家和書法家,官至散騎常侍、領著作郎。
孫綽早年博學善文,放曠山水,著有《天台山賦》流傳,期間曾遊歷四明山,也就有了在剡溪畔植棠的姻緣際會,因此成就了一個地名:公棠。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四明山志》記載,九曲公棠,“與晦溪水合,入於泉口,注於江”。
晦溪,今稱明溪,泉口,今稱溪口。
剡溪的自然風光,歷代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嚮往。
元末明初,天下紛亂,台州臨海詩人陳基、江蘇蘇州詩人高啓都曾遊歷剡溪九曲,留下了大量詩篇。兩位詩人來到公棠後,都寫到了孫興公。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陳基公棠詩:
九曲棠梨風作花,興公手植信堪誇。
欲知此日誰為主?隆國諸生太史家。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高啓公棠詩:
入江水稍決,霜降未可涉。
頗聞往來人,出門即舟楫。
前飛驚鷺遠,下飲垂猿捷。
何處問興公?風吹赤棠葉。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清人文人孫達公棠詩云:
剡水蜿蜒卅里長,晦溪自北會公塘。
大儒蜕骨尊遺隴,制使兵機想舊防。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滾滾東逝水,浪花淘盡,是非成敗轉空頭。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9 字。

轉載請註明: 剡溪兩碉堡,何處話滄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