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前兩天的一個新聞,讓一個久違的歷史字眼:蘇聯,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蘇聯最後一任蘇維埃主席逝世。
這個是蘇維埃主席不是我們歷史課本里提到的那個戈爾巴喬夫,而是和他同一時期同時當選的盧基揚諾夫。其中,盧基揚諾夫出任最高蘇維埃主席,而戈爾巴喬夫則出任蘇聯首任總統。那麼,有人會問這個蘇維埃主席大概相當於什麼職位?我們知道,蘇維埃的意思是會議,所以蘇維埃主席其實就類似我國人大主席這樣一個職位,屬於立法機構。
從1922年12月30號到1991年12月25號解體,蘇聯一共存在了將近70年。而從1991年12月25號至今,蘇聯也已經解體了27年。隨着蘇聯時代風雲人物的逝世,今天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已經故去的那段蘇聯歷史,也許對於蘇聯當年那場改革的失敗,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1953年,斯大林因為腦溢血去世後,之前追隨斯大林的赫魯曉夫,在短期內打敗了他的競爭對手,迅速掌握了蘇聯的最高權力。為了確立自己的權威,以及防止斯大林式的個人崇拜,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赫魯曉夫對斯大林進行了全盤否定。可是戲劇性的是,起初反對個人崇拜的赫魯曉夫最後卻因為自己搞個人崇拜,被逼下台。更黑色幽默的是,他的繼任者、批評過他搞“個人崇拜”的勃列日涅夫後來也搞起了個人崇拜。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避免不了的十年一次的“經濟危機”。
除了政治上的去斯大林化,為受害者平反改革外,赫魯曉夫的改革還涉及農業與工業。在農業上,我們現在常常能看到的一張赫魯曉夫很經典的照片,就是他拿着玉米大笑。這位前蘇聯的領導人,因為在任期間想在全國大面積種植玉米,開展玉米運動,因此得了一個外號“玉米曉夫”。
為什麼赫魯曉夫這麼中意種玉米呢?難道是因為他喜歡吃玉米?説起來,其實和他去美國的一次考察有關。我們知道二戰以後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蘇聯是在70年代的時候,可是人家蘇聯最高領導人訪問美國,從赫魯曉夫的時候就開始了。
關於種玉米的情況是這樣的:因為蘇聯的地理氣候原因,所以蘇聯的農業一直是個短板。赫魯曉夫就想通過某一種作物的種植來改善農業經濟,於是想到了玉米。這個想法,在他訪問美國以後被更加堅定,之後便開始推廣開來。可是呢,蘇聯的氣候實際上仍然不適合種植玉米,只能靠天吃飯。但是有赫魯曉夫的大力號召,底下的官員和人民也不得不進行附和,所以在那個時期浮誇風盛行。但我們説,雖然玉米運動失敗,赫魯曉夫在農業方面的改革,仍然改變了蘇聯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個是不能否定的。
在農業改革之外,赫魯曉夫的工業改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先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在軍工業上有一定的成效,他在任期間建立起了世界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併發射了世界上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
不過總的來説,赫魯曉夫的改革沒什麼顯著成效,再加上他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處理方式讓蘇聯在世界面前丟了臉,最後赫魯曉夫被撤銷了職務,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是除了斯大林以外,蘇聯掌權時間第二長的蘇聯領導人,一共在任18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對斯大林的名譽有一定的恢復,經濟上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因此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相比美國處於強勢地位。而這一時期,蘇聯的強勢對外體現為一系列的侵略擴張活動,在他的執政後期,甚至還出兵入侵阿富汗。
這些侵略擴張活動,也讓勃列日涅夫走向了個人集權和個人崇拜。據説他在任期間總共獲得了100多枚獎章,都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勃列日涅夫之後的蘇聯兩任最高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在名氣上無疑遠不如前兩位,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任的時間特別短,兩個人很默契地都各自只幹了一年時間就去見馬克思了。於是在1985年,蘇聯迎來了他的末代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上台的時候,蘇聯還沒有改為總統制。不過戈爾巴喬夫一上台後,就馬上意識到,蘇聯這個國家已經處在瀕臨危機的狀態。
有些對蘇聯歷史瞭解不深的人,只知道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斷送了蘇聯的政治生命,所以心中疑惑戈爾巴喬夫當時為什麼要做那樣的改革?甚至天真的以為當時如果不改革,蘇聯就不會滅亡。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二戰以後,蘇聯就不斷地在進行改革,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但是這幾位都沒有真正地解決改革當中要重點解決的經濟問題。也正是因為經濟發展一直不理想,赫魯曉夫時期聲稱的蘇聯將在“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到了他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口中,就退而求其次,變成建設“發達社會主義”。而到了安德羅波夫,更是變成了“蘇聯正處在發達社會主義漫長的歷史階段的起點上”。這就和我們現在人的拖延症一樣,不斷的立flag,不斷的又把flag放低和延後,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了,而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又不足而導致的尷尬問題。
所以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他就在想,這個經濟發展問題解決不了,是不是因為政治體制上存在問題,才阻礙了經濟發展。順着這個思路,戈爾巴喬夫就想向經濟發展很好的西方國家學習。
但是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戈爾巴喬夫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根據本國的國情而直接套用西方的體制,大提“公開性”、“民主化”、“政治多元化”等很有煽動性的口號。當時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新思維”外交,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向西方學習、改善國際處境的“以柔克剛”式的蘇聯自救,具體表現在從國外戰場撤軍,停止自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侵略擴張,減少軍備競賽的力度,擴大和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爭取西方的經濟援助。
然而戈爾巴喬夫的這些作為,無形中讓蘇聯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大的下降,國內有些人就開始不滿了,認為這樣有損自尊,於是國內形成了不同的立場。
但是當時蘇聯國內,幾乎沒有勢力可以阻止戈爾巴喬夫的一意孤行。可以説戈爾巴喬夫正好趕上了一個政改的好時期,蘇聯前期的很多元老在這不久之前都相繼逝世,這其實為他減少了很多利益問題上的羈絆。
那麼,我們來看看,戈爾巴喬夫在政治體制上的改革,都玩出了哪些花樣?
主要是三點:因為新思維的提出,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再是蘇聯的指導思想了。然後呢,推行多黨制。原先的蘇維埃制度也被人民代表大會的議會制度取代,戈爾巴喬夫當選蘇聯總統。可是,這樣導致結果呢?並不是我們想象的決策變得更加合理了,而是議會成了一個爭論不休的俱樂部,裏邊分成了三大派別。
政治體制的改革,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根基,所以在這之後迅速的變得不可控。原來被隱藏的聯邦民族矛盾,在民主多元的口號提出來之後,被公開化了。你想啊,人民把熱情都投入到政治改革、民族主義,經濟的發展失去了穩定的政治土壤,蘇聯經濟的發展速度於是急劇下降,這就更進一步激發了國內的矛盾。
眼看改革造成了這麼大的動亂,而且戈爾巴喬夫就要在8月20號簽署新條約,將蘇聯變成一個鬆散的聯邦,蘇聯內部產生了分歧,認為不能再按照戈爾巴喬夫的思路繼續進行下去。於是,在1991年8月19號,發生了當時震驚國際的8.19事變,戈爾巴喬夫被軟禁。
可是8.19事變不過維持了三天,就發生了180度大翻轉。以葉利欽為首的一部分人把戈爾巴喬夫又接了回來。人雖然是回來了,但是壞影響卻傳出去了。蘇聯底下的共和國一看,蘇共也有今天,於是紛紛開始鬧獨立,不再服從於蘇共中央。
這一鬧不得了,僅僅幾個月之後的12月份,蘇聯下邊的共和國就聚在一起發表了《阿拉木圖宣言》,分家了。
分家之後,蘇聯也就不再存在了。那麼身為蘇聯的總統戈爾巴喬夫就不得不辭職下台,並把核武器控制權交給了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於是乎,存在了69年之久的蘇聯就這樣宣告解體。
作為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也繼承了蘇聯接受西方援助的800億債務。不過在頭兩年裏,蘇維埃的勢力依舊以議會的形式存在,所以俄羅斯當時實際上存在兩個權力機構。直到1993年10月的時候,葉利欽發動了十月事件,炮打白宮最高蘇維埃議會大樓,強行解散了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俄羅斯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民主化道路。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很多人回憶當年聽到蘇聯解體的新聞後都觸動很大。也的確,改革改的把國家都搞沒了,這樣的改革又是否可取呢?但是,當時的蘇聯,不改又行嗎?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