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風光山水,有人喜歡歷史建築。在我國這麼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數千年的時光裏更有許多聞名中外的建築。不過有些隨着歷史的煙波,已經逐漸消散,有寫卻並未成為斷壁殘垣,反而散發着別樣的生機。比如坐落在我國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它現在已經成為很多遊客在北京遊玩的必選的打卡地點了。但是大家往往是拍照到此一遊,卻很少有人知道天安門的建造的始末。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有很多人誤會天安門是和故宮一起建造的,所以認為是從元朝開始就有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元朝只是在首都建立起了一座皇城,真正的故宮的整體以及天安門直到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1417年,朱棣開始召見能工巧匠,計劃修建“承天門”,即天安門的前身。當時的工匠模仿南京的承天門,建造了一座宏大的木牌坊,並在其上懸掛匾額。
承天門就是最初的天安門的原始雛形了。在建成一年後,也就是1421年,在皇帝的命令下,明朝的首都正式遷往北京。1456年,承天門經歷了一場雷擊導致的大火,當時該建築被焚燬,但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引起特別大的關注,承天門也就沒有及時重建。直到1465年,才又有工匠重新領命重建了承天門。這次重建,工匠們把原來的建築加以擴大,形式上也由開始簡單的牌坊,改制成了宮殿的式樣。這也奠定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天安門的基本形式。
1644年,李自成佔領北京,該門被毀,在來年又被重建。而它首次被命名為“天安門”,是在清朝順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在當時的廢墟上重新改建而成,寓意“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後在康熙年間,又經歷了兩次規模較大的修繕。然而,這座見證了幾個朝代變遷的建築,在1900年的時候被侵略者炮轟並洗劫,飽受屈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天安門才再一次得到了整修。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經歷過數次的整修和重新粉刷,讓這個古建築重新煥發生機。
雖然經歷過歷史上許多次的摧毀重建與整修,但如今的天安門毅然屹立在首都的中心,成為人們十分尊敬以及嚮往的地方。如今的天安門仍然作為中國以及北京的標誌性建築,成為中外遊客在北京的必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