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羣,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
清東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的馬蘭峪,西南至北京一百二十餘公里,東南至遵化縣城三十公里。歷史上有種種説法。
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鹹據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據説是順治皇帝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清東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的馬蘭峪,西南至北京一百二十餘公里,東南至遵化縣城三十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台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
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 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
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羣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葱鬱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羣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歎為觀止,班禪大師讚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 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築。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只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遊客參觀。
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永樂帝選擇陵址時,因其選址的風水師是唐未國師楊筠松的三大嫡傳弟子廖金精後裔廖均卿,曾文辿後裔曾從政、劉江東後裔劉玉淵曾來堪輿。曾注目過馬蘭峪這個地方,也許是形理法度之因,後又定址北京昌平天壽山建明陵。可見明朝初期永樂選址是眀智,大明王朝執政277年之久,而明末崇禎皇帝未用是失策。
據説據明史記載:明朝初期永樂帝選擇陵址時,因其選址的風水師是唐未國師楊筠松的三大嫡傳弟子廖金精後裔廖均卿,曾文辿後裔曾從政、劉江東後裔劉玉淵曾來堪輿。曾注目過馬蘭峪這個地方,也許是形理法度之因,後又定址北京昌平天壽山建明陵。可見明朝初期永樂選址是眀智,大明王朝執政277年之久。‘
’而明末崇禎皇帝未用清東陵的是失策。清東陵的是明末崇禎皇帝生前選定未用的。明末史繼佐在《罪惟錄》的記載 “崇禎初年,遍求天壽(明十三陵的天壽山),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誠意伯劉孔昭)及張真人(真人張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豐台嶺”,即今河北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所在地)。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禎十七年)以後,不及事。
據清史記載與民間傳説,明朝皇帝崇禎朱由檢在國事搖擺的動盪中,即疑其朱家皇陵風水衰弱無運,又知天壽山已“無佳穴可卜”,所以帶誠意伯劉孔昭(劉伯温後裔)和張甲真人,攜同朝中大臣欽天監正來到此處,就看中了京東120多公里處的馬蘭峪的這塊盆地風水好,欲在此建陵。遂“有別營遵化之議”。欲藉此再度振興大明。大臣提議地方雖好但起工吉日當在甲申年後,因當時內憂外患,這件大事就暫且擱下了。不知是陰差陽錯,或是歷史車輪轉速,也許是明定陵風水不合楊公三理氣退敗的原因,未及實施就被義軍李自成攻進京城而國破身亡,所以277年大明王朝也隨之煙消雲散。有人曾經為崇禎惋惜──與數百年的江山延續失之交臂。但這正應了古來之説,“風水本天成,造化者得之”。
明亡清興,作為中國封建史上異族統治中原王朝之一,滿清以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並統治中國長達268年之久,的確是一個奇蹟。有人把它歸結於風水,説大清江山的穩固,賴於清東陵這入關後的第一塊“祖墳”選得好。對於歷史的評論,後人總是有不同方式的解釋和破譯,且不管它的片面和偏激,甚至荒誕,但大家都想從某種領域窺視一種文化的溯源和流變,尋找它深藏的真諦。
歷代異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與漢族的融合。滿清的延續史也是滿漢的融合史。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便是選陵造墓和風水選址。興建風水陵墓素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之説,所以,皇帝的陵址被稱為“萬年吉地”,隱喻江山穩固,萬年不衰。選卜萬年吉地都是欽派王公大臣和風水堪輿人員等利用羅盤儀器遍走名山大川,積年累月,耗費苦心,相度而成的。陵址的選擇最後都要皇帝欽定,這是關係到“帝運興盛,國祚綿長”的大事。而皇帝只是個決策者,在這之前所做的大量繁瑣而細緻的事項卻需要風水堪輿家們來完成。
開創大清王朝的年經順治皇帝,雖出生於蠻夷之地,但成長生活於北京,受中原文化和明十三陵風水文化影響,也信仰風水,又有超越明陵的好勝心,在朝中司天監正與風水師提儀下,率眾遊獵到此,登至昌瑞山上,被這片靈秀山水所震撼,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葱鬱,可為朕之壽宮”。清東陵的選址正式定位。順治皇帝雖定位東陵風水吉地,也許初定江山國事繁忙,或是祖上遼寧關外永陵等三陵風水有不合形理法度,後宮盡出凶事,順治24歲英年早逝,生前並未建成東陵,引起了清庭的注意。在1661年,順治十八年去世後,清庭在孝莊太后主持下開始大規模營建清東皇陵,以孝陵為中心構建清東陵總體風水建築。這才有了後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皇家陵寢──清東陵。這座皇家陵寢由30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埋葬着清朝5 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1位阿哥。
1928年,民國軍閥孫殿英在面臨必須打仗,卻又缺少經費的情況下,路過清東陵的時候,被裏面的修繕所驚呆,又想起自己的父親是被滿人迫害致死,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管你什麼皇帝陵墓。
於是,孫殿英打着“軍事演習”的名號,進行了共計七天七夜的盜墓大計,把乾隆和慈溪的陵墓弄了個底兒掉。可憐乾隆皇帝一世英名,沒想到到了這時候,屍骨都被拆了個七零八落。
從陵墓被盜後拍攝的照片看,起初,匪兵們並不知道地道入口,而是遍地開挖,寶頂上陪殿外,明樓裏都留下了他們挖掘的痕跡,後來他們是如何找到地宮的入口的呢?
不過還是一種可能,在清代負責皇家陵寢的機構,樣式房,保留着大量施工時的圖紙,他們再清楚不過的記錄着清東陵的結構。先帝退位後,樣式房隨後衰弱,這些記載着皇帝陵寢結構和秘密的樣式房,隨着工匠們四散謀生,大量的流落到民間,盜墓團隊有可能就找到這樣一份施工圖紙,從而順利找到了地宮入口。如果從琉璃影壁下,直接墜入,便能就近打破金剛牆,只可以從最短途徑進入地宮,能找到這個捷徑的人恐怕熟知未竊。由於清東陵修建的什麼堅固,要拋開地磚不是件容易的事,匪兵們只能動用炸藥,等硝煙散去再往下深挖數丈出現一面漢白玉石牆這就是金剛牆。從牆面拆下幾塊石頭隨即就漏出黑森森的洞口,盜匪們直接進入地宮。
清東陵財寶無數,用車都拉了幾十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後,清東陵的管理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真空期,鬼子走了,偽軍散了,雖然我黨在這裏建立起了人民政權,但是由於內戰烽火起伏,主力部隊抽掉不出來兵力管理,只好找當地的民兵配合區小隊進行管理。
於是藏匿在清東陵附近的土匪頭子王紹義活分了起來,他找到了自己的得力干將楊芝草,説明了清東陵守衞空虛的情況,接着又找來了當時孫殿英盜墓時候嚮導的後人,他們對於陵墓內的情況自然十分熟悉。於是這些人一拍即合,決定再盜陵墓。
他們也知道,僅僅靠自己這些力量是不行的,還需要找幾個幹部加入才可以,於是他們找到了不務正業的區公所公安助理趙國正還有區助理趙子新和民兵小隊長賈正國等人。
這次盜墓,時間長達三個月之久,幾乎把 清東陵掏了個遍,除了順治皇帝的孝陵以外,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都被張盡忠等人光顧了。
為什麼張盡忠等人不去順治帝的孝陵呢。
張盡忠是本地人,早就聽説順治帝的皇陵是一座空墓,再有當時傳説順治是得了天花死的,以及當時順治節儉,反對厚葬,所以他的陵墓石碑上刻着“皇考遵命,山陵不重飾,不藏金玉寶器”也就是説裏面啥都沒有,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張盡忠等人是信了,所以他們 沒有對孝陵動手。
時間太久,引出上千人哄搶撿漏
張盡忠等人浩浩蕩蕩的挖墓,時間這麼久自然不可能傳不出去,於是附近的土匪,村民前後來了有上千人撿漏。
後來動靜是在是太大了,國民政府開始干預此事,抓捕相關人員,追回遺失文物。雖然有了動作,但是能追回來的實在是太少了。
張盡忠在盜完東陵後,沒多久就被抓了,在1948年病死在看守所。
按理説,前有孫殿英,後又張盡忠,清東陵被盜的應該也差不多了。但是還是有人不死心,準備看看有沒有什麼遺漏的,萬一真有自己不就發了嗎。於是曾經和張盡忠一起盜墓的,有一個叫做張森的人賊心不死,在1949年內戰沒結束的時候,再一次來到了東陵進行盜墓。
沒想到張森帶着自己的小分隊還真淘換不少好東西,可是全國很快就解放了,共產黨開始執政,曾經漏網的這些盜墓頭領如王紹義,再如張森等人終究還是沒有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三次盜墓,損壞了東陵內部的建築結構,也使得大量文物流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雖然在審訊這些大盜的時候追回了一部分文物,但是這只是丟失的一小部分,至於其餘被盜的珍寶下落何處,至今都無法查明,也算是一大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