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目前湖南、江蘇、雲南、河南等省已將美育科目作為正式考核內容加入中考範圍,四川、寧夏等省區相繼發佈消息,將開展美育中考或擴大試點範圍。對此,有部分學生、家長擔心,包括音樂、美術在內的科目,對天賦的要求頗高,可能會導致因為先天差異而產生的不公平。
家長對於教育公平的期待可以理解,但持有這種心理的背後,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把音樂、美術單純當作一門考試學科,即更多看重孩子得多少分,與其他學生相比位次如何等,而不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實實在在的體驗與收穫。
其實,國家層面近年來大力推進學校美育工作,其初衷與加強大中小學體育工作一樣,都是基於素養、專注於立德樹人的,正如《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所指出的,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認識到這一點,才會走出偏狹的學生美育觀。而且,大中小幼相銜接的美育課程體系目前已搭建起來,各級各類學校美育課程目標日益明確,即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美育教學的目的與目標都一目瞭然,再以達到何種分數抑或某種通過率為目標顯然是走偏了。
因此,家長們要在提高孩子綜合素養的角度下看待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美育課程的考查,支持孩子在美育活動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畢竟藝術體驗的內在樂趣和刺激作用不僅僅是改善孩子的生活或藝術學習,還可以提高其專注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使孩子以新的方式打開世界,與之有更深入的聯結,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社會紐帶和社區凝聚力。
學校也要跳出功利思維和簡單化、技術化考核傾向,改變傳統的考查方式,不能照搬特長生考試的內容、形式與標準,要認識到美育考查的內容應當是必備的、基礎的,以興趣愛好為基本內涵與主要標誌的專項特長,旨在撬動學生對美的瞭解、熱愛、欣賞等。例如,考查音樂素養時,不能只看學生識不識譜、聲音好不好聽、樂感如何,首先要看學生敢不敢唱,歌唱時是否有信心。
正如《光明日報》記者採訪相關專家時所得到的回應,“對於審美體驗與應用的能力、藝術專項特長等相對主觀的評價,應當基於美育中考的性質和目標,確立合理評價標準”。這個“合理評價標準”更多還是軟性評價,即以知識為輔,考查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讓學生自由地擁抱美、運用美來表達情感,引導學生學會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擁抱生活,具有欣賞與創造美的能力,這才是新時代學生美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坦率地説,美育考查與語數外等偏於理性的、可量化的學科考查有很大差異,與可以準確考量的體育學科也不同,由於美育本身趨於感性、主觀等特點,考查方式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各地結合當地實際創新方式,注重導向,注重對學生參與過程、參與程度的考核,而非單以結果論,如可以通過打卡藝術活動和競賽達到激發興趣、重塑價值觀的目的,努力在考查上做到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隱性與顯性相結合,既考查出學生基本的審美能力,也導向學生積極的審美情感,引導學生走進美的殿堂,開啓美的旅程。
研究表明,美育考查方向對了,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情感發展、社會能力等都具有巨大作用。隨着我國對學生美育工作的重視,包括美育中考在內的美育考查亟待持續走向科學化,學校在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美育課程、按照藝術課程標準上好美育課的基礎上,要使學生依靠熱愛來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真正讓學生的生活中處處有美,在美的觀照下健康成長。
(作者系渤海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1年07月13日第2版
作者:趙巖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