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原名苗家寨,又名秦洞,是侗、苗、漢雜居地,是黎平縣七十二洞之一。元朝時期該地是苗族居住的地區,名叫苗家寨。至元二十年(1285年)當地苗人蔘加九溪十八洞人民抗暴鬥爭,為方便户籍管理,那時大的村寨都以“洞”來命名,因此,苗家寨改為秦洞。明洪武三年(1370年)吳、楊二姓居民由江西太和遷居至秦洞,與當地苗、侗居民一起生活。秦洞成為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村寨。1950年秦洞更名為秦溪,以“溪”代替“洞”,體現出當地苗侗人民感恩紅軍、飲水思源的思想。
從歷史沉煙中走來的秦溪,歷經700多年的滄桑歲月,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創造了燦爛的生態文明和農耕文明,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們善良奮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農穩家、以教興家、以林富家、以商強家,用勤勞和智慧書寫了大地詩篇,開創了人間奇蹟,全村生活富足、人丁興旺、人才輩出。
秦溪村民眼光獨到,他們依山傍水,合理開發森林資源,在注重造林、護林和撫林的基礎上,“跳出青山找靠山”,利用異地林業“反哺”當地生態發展,為世人留下了傳奇和佳話。“秦溪有個吳才興,秤稱銀子斗量金”。清朝年間,據説吳才興在森林經營方面是把好手,他在外地經營的林場,面積達幾十萬畝,範圍由錦屏八里經黎平卷宗(今羅裏鄉自然寨)到烏下江沿河兩岸15里長的林地。他的林場木材採伐不僅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而且通過水道銷往湖南洞庭湖等地,幫助鄉親們找到市場,讓財源不斷流入秦溪。“加蓋萬生章,木材銷路不用慌”。秦溪的吳承禎(商名綽號吳萬生)也是傑出的經商人才,天生能説會道,既是清朝時期的武狀元,又是木材商道上的生意經,據當地人説只要加蓋吳萬生的印章,木材就有了銷路,他經營的木材遠銷湖北周溪、漢口等地,帶領當地村民一起發家致富。
從古至今,無論在森林經營,還是在森林保護上,秦溪村民都極其有智慧。秦溪全村人口376户1418人,森林植被照樣茂密,森林覆蓋率高達80%。從這些數據透視,秦溪村民為子孫後代留下了藍天淨土、綠水青山。今天,活立於村前的古老杉樹羣,就是秦溪生態文明最好的見證。這羣古杉共保存14棵,其中最大的一棵胸徑達84.3釐米,樹高達25米。據當地老人吳高瑞介紹,1976年國家建毛主席紀念堂時,曾派人到秦溪準備選用此古杉羣作為建堂木料,後來因羣中的杉王空心,方改到黎平縣大稼鄉高稼村採伐。
秦溪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清朝年間,方圓數十里都有他們的田園和“糧倉”。吳錫華、吳才興、吳世揚、吳世璜、吳世寵、吳世基、吳承禎等人是秦溪經營農業的傑出代表。他們的農耕集合了儒家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在農事管理、人際交往等方面比較出色,他們對於農業生產早就有了集約化產業化的理念,在勞動耕耘過程中,為方便生產與管理,他們在寨子的東西南北等方向興修了5條農業產業路,並用青石板加以鋪蓋,以利於出行和運糧。
東路:秦溪至錦屏縣鍾靈鄉,全長30餘里,據説吳錫華在錦屏鍾靈置有1000多擔田地,並在那裏建有莊園屯糧。南路:秦溪途經八舟至黎平,全長60餘里,據説吳才興當年在八舟置有30擔田,並設有商鋪,為秦溪過往行人免費就餐。西路:秦溪至羅裏上龍、八卦,據説吳世璜、吳世寵、吳世基在上龍八卦置有10000多擔田,並建有莊園僱人管田屯糧。北路:秦溪至敖市達衝,全長10餘里,據説吳承槐在達衝娶妻,為方便來往修繕此路。西北路:秦溪至羅裏樟溪、平信,大稼平底、烏山,全長30餘里,據説吳世揚在大稼平底置有10000擔田,並在平底建有莊園守田。
在傑出的農業人才中,吳錫華最為突出。他官至四川酉陽直隸州州判。為官期間,他積極將水車引至酉陽灌溉農田,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吳錫華告老返鄉後,酉陽人民念其為官清廉,憶其愛民如子,贈其一把“萬民傘”(酉陽1萬名村民共同簽名的傘),以教化後人。
生活富足了,衣食無憂了,文化教育又引起了秦溪村民的高度重視。坐落於秦溪村口溪邊的“凌雲塔”以及對面山坡的“文筆塔”就是秦溪村民追求文化教育的集中體現。凌雲塔始建於清末,復建於民國七年(1919年),塔內供奉着佛祖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太上老君等神像。塔的兩側建有兩座五層小塔,俗稱“文筆塔”,三者在空間上構成三角形狀,兩兩相距300餘米,可惜其中一座文筆塔在“文革”期間遭到毀壞,不復存在。凌雲塔拱形大門兩側有楷書對聯一副:“鎖水口,賴凌塔巍峨,從此一鄉蔚起人文登鳳閣;攔沙腳,有云宮聳秀,至今諸佛匡扶士子步龍樓”。從這副對聯的寓意中可以看出,凌雲塔好比秦溪的“風水塔”,秦溪村民對其寄予“厚望”,也集中反映了秦溪人渴望“人才輩出”的心理特徵。
凌雲塔不僅是秦溪的“鎮寨之寶”, 更是秦溪紅色記憶的有力實證。1934年12月,中央紅軍路過秦溪村時,在凌雲塔圍牆上寫下“武裝起來,行動起來,要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標語,並由此播下了革命火種,掀開了秦溪光輝燦爛的一頁。紅軍路過秦溪時,年僅14歲的何國恩在敖市蓋頭村山坡上放養黃牛,因參軍心切,撂下黃牛不管,直接追隨紅軍參加了革命。解放後,何國恩曾任某寶鋼廠黨委書記。
秦溪與紅色基因確實有着厚重的緣分值。1924年,正在南京大學唸書的吳文誥(秦溪人,南京大學畢業後回鄉任敖市鄉長,解放後被劃成地主,在都勻煤礦廠勞動改造,1984年回秦溪後不久去世。)因信息靈通,書信告訴當地吳朝鼎,指定他報考黃埔軍校。有了吳文誥的書信,當年吳朝鼎報考並被黃埔軍校錄為一期生。在校期間,由於吳朝鼎表現突出,很快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某團連長。擔任連長後,因蔣介石攻打梧州被圍,其救蔣有功被提拔為團長,西安事變後加入紅軍,解放後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
秦溪的吳宗烱是黃埔軍校的二期生。據當地老人吳高瑞介紹,吳宗烱在革命時期,因其一對雙胞胎夭折後,原配無生育能力,退役回家再婚,1947年生下一女,1950年生下一子。由於吳宗烱是黃埔二期生,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當時身為軍閥的歐陽玉庭(錦屏縣人)擁有2000多兵馬,得知吳宗烱回鄉後急調他去幫助管理軍隊,並任命他為軍需處長。黃埔出生的吳宗烱,雖然去了那裏,但卻一心想把這支軍隊拉過來加入解放軍。吳宗烱用心良苦最終事與願違,緊接全國解放,歐陽玉庭被抓,吳宗烱受株連。吳宗烱去世後,文革期間,紅衞兵專程帶公函到秦溪找他,知其死後罷手。1985年,貴州省軍區也曾函至秦溪找他,準備為其平反昭雪。
秦溪自古在教育事業和建築工藝等方面都很有造詣。清乾隆三十年,秦溪就創辦了秦山書院,並將家風家教列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今吳高濤新居“三讓家風”掛匾就是最好的見證。秦山書院創辦後,清咸豐年間,秦溪人才出類拔萃。皇帝誥授中憲大夫吳培蘭廳庠生加捐州同銜貴州選舉諮議局議員;誥授通奉大夫吳承源,列貢生,加捐州同知銜加三級;還有貢生吳承楨、吳志遠、吳志化等人。至於建築工藝等方面也非常有特色,四合院、封火牆鱗次櫛比,室內佈局和外觀設計均別具一格,白牆青瓦、斗拱飛檐、畫棟雕樑等堪稱一絕,既貼切自然,又充滿水墨情調。(吳志培 蔣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