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的今天,高考分數成為大多數考生進入大學的唯一考量,只要你分數夠高,就能夠進入好的大學,改變一生。在七八十年代,能夠考上大學非常不容易,我們這有句俗話説:考進大學的門,就是國家的人。七八十年代大學畢業,國家都是包分配的,大部分都成為國家公務員。
在民國時期,那時候還沒有高考,學生高中畢業後,想要去哪所大學就去哪所大學報名,有點像我們現如今的研究生考試。只不過,民國時期的考試,不以分數論英雄,你即使某些科目考0分,只要你有過人之處,就有進入大學的機會。著名詩人臧克家,就是這樣進入山東大學讀書的。
當年,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了個作文題:《生活雜感》。
對於這道題目,臧克家僅僅寫了28個字: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
聞一多看到這28個字,看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拍案叫絕,當即給了98分的高分!雖然臧克家數學考了個0分,但是依然被破格錄取。
而臧克家能夠憑藉作文的高分考入山東大學,除了自身實力以外,與主考官聞一多先生的認可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是其他考官,説不定就不認可臧克家了。説來,聞一多的經歷與臧克家頗為相似。
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大學的時候,也是因作文過於優異被主考老師賞識而破格錄取的。所以説,聞一多對臧克家,有種惺惺相惜的味道。
當然,臧克家沒有辜負聞一多對他的期望,進入大學後就發佈了多篇詩集,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