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山之戰抗戰勝利後,我國與蒙古國軍隊的首次交手
北塔山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與蒙古西南部交界處,北鄰阿爾泰山,東南與哈浦提克山相接,西、南連準噶爾盆地。 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呈西北—東南走向。自古以來這裏就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牧區,新中國成立後,此處成立了新疆軍區八一牧場,後來更名為北塔山牧場,劃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管理。現在,北塔山既是一個優良的牧場,也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然而,抗戰勝利後不久,這裏曾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北塔山與外蒙古都屬於清朝領土。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內陸處於不斷動盪之中,在這種背景下,清朝原由烏里雅蘇台將軍統領的外蒙古,宣佈“獨立”。而後來成立的民國政府曾一度想放棄科布多、札薩克圖汗、唐努烏梁海、阿勒泰等邊疆區域,以便退守新疆塔里木,進而維持中原穩定。然而,這樣的建議遭到了新疆第一任督軍楊增新的強烈反對,他提出只有保住阿勒泰,整個新疆才不至於陷入動盪。可以這麼説,如果沒有楊增新,就沒有今天的新疆以及我國西北邊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不但阿勒泰由直屬中央政府,改為歸屬新疆,與阿勒泰山緊鄰的北塔山,也成為中國新疆境內的山羣。從清朝至今,北塔山始終歸屬中國。
抗戰勝利後,外蒙古在蘇聯的慫恿下,不斷侵擾我國的北塔山地區。為此,時任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的宋希濂派新疆騎兵五師二團一個連奉命守衞北塔山,連長是馬希珍。馬希珍到達北塔山後修築了規模浩大的戰地防禦工事,被當地人成為“北塔山古炮台”。1947年6月,外蒙古派人來到了北塔山我軍駐地,蠻橫地提出,讓我軍於48小時內離開北塔山。這一無理要求立即遭到了馬希珍連長的拒絕。
1947年6月5日凌晨,外蒙古突然派出了一個營,附有一個炮兵連,大概有500人,向北塔山最高峯附近的駐軍發動了進攻,並派出5架飛機助戰,轟炸守軍陣地。北塔山的守軍毫無懼色,以手榴彈和各種輕武器連續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敵人的炮火一直持續到深夜,當晚守軍陣亡15人,外蒙軍隊損失了近40人。6月6日清晨,馬希珍連長趕到司令部,向宋希濂求援。經過研商以後,宋希濂派出了一個騎兵團1500人上下,開往北塔山增援守軍。同時,宋希濂又抽調了一個汽車連外加一個駱駝隊,緊急開往北塔山附近負責守軍的後勤保障。
6月7日,近400名外蒙軍在十多架蘇聯飛機和20多門火炮的支援下,再次向我北塔山陣地發起攻擊。守軍在馬希珍連長的指揮下,同仇敵愾,英勇頑強,誓與陣地共存亡,接連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與此同時,北塔山附近的少數民族武裝在首領烏斯滿指揮下,也殺了敵軍陣地。外蒙軍腹背受敵,久攻不克,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至北塔山北部的高山之中。
此戰守軍陣亡20多人,十幾匹戰馬也被敵人打死了,少數民族損失不詳。外蒙軍死亡30多人,傷者甚多。守軍在打掃戰場的時候繳獲了外蒙軍一些重要文件,經翻譯後才得知,蘇聯人要求外蒙軍攻克北塔山,以此配合新疆北部三區勢力南下。這一重要情報彙報給了國民黨中央以後,國民黨當局紛紛譴責蘇聯和外蒙的侵略行徑,並讓外交部向兩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然外蒙方面卻誣衊是中國軍隊首先進攻外蒙,蔣介石也正全力進行內戰,無力顧及新疆地區,於是這又助長了外蒙的囂張氣焰。
6月9日,外蒙軍派人前來收容陣亡官兵的屍體,但是卻賴在守軍的陣地前不走,很快被守軍的炮火驅散。6月15日,外蒙軍的一個騎兵連在蘇聯的坦克和裝甲車掩護下,和守軍對射一個小時,雙方均損失數人。6月17日至7月5日,雙方又發生了數次激戰,然外蒙軍始終未能攻克北塔山陣地。7月5日之後,戰事趨於平靜。1948年,守軍與外蒙軍又進行了幾十次大小規模的激戰,我軍陣地始終巋然不動。至1948年9月,雙方才停戰。北塔山戰役是地方武裝部隊和當地牧民共同抵禦外敵入侵的一場保衞國土的戰爭,此戰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捍衞了祖國的領土完整,值得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