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遙望拉達克:克什米爾與拉達克的早期歷史
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3-17 13:58:04
克什米爾是個永遠在冒煙的火藥桶,由於周邊三國均有主權訴求,這處被皚皚雪山環抱的桃源,成了常年軍事對峙之地。
目前,國際社會將克什米爾按控制區的概念分成了三塊:
西北部的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
中部和南部的印控克什米爾(查謨-克什米爾邦);
東北部的中控克什米爾(喀拉崑崙走廊和阿克塞欣)
當然,印度從未對阿克塞欣地區實施過有效統治,其主權申索的理由也很荒誕。
但有些人心大是天生的,佛祖都救不了。
我們今天要講的拉達克,就屬於印控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有一個概念需要首先釐清,拉達克只是印控克什米爾的東部山區,不能將拉達克等同於印控克什米爾,更不能等同於整個克什米爾地區。
按照現代人的概念,克什米爾地區是一處雪山遍佈,環境惡劣、人跡罕至的高原,沒有什麼值得爭奪的價值。
但古時卻不是這樣,因地處中亞、西亞、南亞的交匯處,克什米爾是三種文明融匯、衝突的地點,自古以來便是強國的鬥獸場。
歷史上,貴霜帝國、唐王朝、阿拉伯帝國、吐蕃王朝、莫卧兒王朝、清王朝、大英帝國,走馬燈似得在此輪換。
這些威名赫赫的龐然大物,幾乎可以串聯起,從上古到現代整個人類的文明。
很多時候,文明是伴隨着商賈的駝鈴傳播的。
貫通西亞、南亞和東亞商路從克什米爾穿過,或向東途徑拉達克到達西藏和尼泊爾,或者向北進入新疆,穿越大漠直達大唐的首都長安。
商旅的發達帶來了貿易和繁榮,這就像你家正好處在十字路口上,大量的人流便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在給你帶來利益和機會的同時,也會帶來強鄰的覬覦。
如果你自己的胳膊不夠粗,那你就等着收保護費的上門吧。
克什米爾地區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受困於自然環境的限制,一直都是農耕文明不發達、人口基數不大的國家。
在古代文明的科技樹中,沒有強大的農耕文化來保證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是神仙也發展不起來。
更倒黴的是,周邊住着的鄰居都是像大唐、吐蕃、大食,這種大魔王級別的強國,於是克什米爾國家的感覺,就愈發點像陽穀縣著名餐飲企業的CEO武大了。
從我們現在知道的歷史來看,包含拉達克在內的克什米爾地區,幾乎向所有周邊強鄰稱臣。
只要有一個大帝國的觸角到達,克什米爾地區的國家也就只有做小弟的份。
但好在,作為一處遙遠的邊疆,因為山川阻隔、道路難行,除了履行朝貢義務,各大帝國對於拉達克,基本沒有什麼有效的管理。
不過沒有有效的控制,也就意味着,這是進犯帝國的絕佳跳板。
因此,這一區域從來就沒消停過,各大勢力、各種宗教,在這一溝壑縱橫的地區你來我往、狼奔豚突。
從人種學的角度來説,拉達克地區的原住民,應該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後裔。
這大概是臭名昭著的第三帝國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會不遠萬里跑來,尋找偉大力量的原因之一。
但隨着,吐蕃和清朝對於拉達克的長期統治。
現在拉達克的居民,已經是以東亞蒙古人種佔據絕大多數,文化特點也具有鮮明的西藏文化的特色,以至被稱為“小拉薩”。
雖然拉達克地區的古代史研究極為粗略,但從保存到現在,一鱗半爪的資料來看,拉達克南部的河湖區域,最早應該在象雄王國的控制之下。
在七世紀初,印度的朝聖者就已經知道北方有個叫做象雄的王國。
而到了公元719年(八世紀初),《敦煌大事記年》中記載,吐蕃政府“展開了一次對象雄和“黃金之地”的人口普查”[1]。
這個被用象雄文和藏文標註為“黃金之地”的地方,經外國學者研究,指的便是拉達克地區。
也就是説,與印度接壤的拉達克地區,在象雄王國覆滅後,又長期被征服者吐蕃王朝所統治,這種統治一直持續到吐蕃王朝崩潰。
吐蕃王朝崩潰後,拉達克在歷史中隱身了一段時間。
這也是地區性小國家的悲哀,因為國力弱小,保存下來的資料稀少,再加上沒人有興趣研究,此類的小國曆史基本都是片段。
好不容易在史籍中露頭,不是被征服亡國,就是在戰場上被擊敗屠殺,要不就是朝貢大國,三拜九叩,反正基本沒什麼好事兒。
等到大國顧不上了,這些小國也就在歷史中隱身了。
不過,拉達克也沒隱身太久,吐蕃王統後裔吉德尼瑪袞經過辛苦經營,創立了阿里三圍的國家集羣。
大約在公元930年左右,他將長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封為拉達王,以列城(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
次子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
三子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關於三個兒子分封的地區,有不同的記載。)
這時候的拉達克,“名義上”已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一般情況下,名詞前面用“名義上”進行修飾,幾乎就成了反義詞。
就像你絕不敢,在介紹自己媳婦時説:“這位是我名義上的老婆!”
拉達克國家的獨立性,就處於類似的尷尬狀態,王統確實在綿延傳承,但“寶寶心裏苦不苦”,只有自己清楚。
拉達克的“國王寶寶們”,在其早期歷史裏,基本就是隱身人。
國王混成了史料裏的隱身人,只有一種可能——不重要!
加之,位於阿里扎不讓的古格王國,連續出了一票勇悍的國王。
不論是益西沃、沃德,還是澤德,都是跺一腳四方亂顫的人物,在他們振臂一呼下,早期的拉達克國王只能跟着一起溜達。
其中,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拉喇嘛益西沃在弘揚佛教期間,頒佈過《興佛大召命》。
這部奠定了整個西部西藏佛教地位的召命,按道理來説範疇應僅限於古格王國內部。
但當時,包括拉達克在內的所有王國,都無一例外的被召命涵蓋。
在《阿里王統紀》中記載,相應益西沃號召捨身出家的青年才俊中,便有數十人來於自拉達克。
而古格王沃德在其最風光的年代,乾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拉達克創建了白土寺。
雖然這座寺院,最終未能逃脱衰敗消失的命運。
但這至少能説明,在1054年(北宋皇佑六年)前後,古格國王的權威依舊能夠覆蓋拉達克,或至少是拉達克的一部分[2]。
另一個可以證明,拉達克龍套地位的案例是,古格國王直接領導了拉達克的邊境戰爭。
在古格·阿旺扎巴所著的《阿里王統記》中,古格王沃德、澤德都有和拉達克地區國家交戰的記錄。
其中,沃德便是死於珠夏(勃律地區)的戰爭之中,而澤德則以擊敗“嘉”地版的“格薩爾王”聞名於世。
再參照《拉達克王統記》的記載,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拉達克通常被分為上下兩部分。
其中上拉達克,也就是靠近勃律(今巴控克什米爾)的地區,長時間被講韃靼語為主的克什米爾人控制。
這部分族裔後期轉而皈依了伊斯蘭教,成為伊斯蘭教向西藏滲透的急先鋒。
下拉達克則在湖山之間形成了諸多的小王國,這些小國家信奉佛教,並與西藏風俗相近。
這也就意味着,在拉達克立國之初,其邊境上的軍事爭端要仰仗古格王國的力量。
可見,當時拉達克國王的存在感,將會低至何種程度。
早期拉達克與古格的國家關係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
甚至可能,拉達克王室都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畢竟,都是古格王朝創立者吉德尼瑪袞的直系後裔,且分封時間較近,血緣親情尚濃。
但吉德尼瑪袞做夢也不會想到,他為了避免兒子自相殘殺,而實施的裂土分封政策。
在一千年後,成了中印兩國爭執的焦點。
要知道,尋找歷史上對某處領土的法統依據,是聲索所有權的前置條件。
不是隻有中國才喜歡講“自古以來”,印度也需要“從自古以來”,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
吉德尼瑪袞裂土封王后,拉達克與古格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成了中印互噴的核心之一。
按照印度的法統邏輯,長子貝吉德日巴袞(貝吉袞)在受封為拉達王后,拉達克便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此時拉達克與古格間,屬於平行存在的兩個國家,沒有隸屬關係。
同時,整個西部西藏(阿里地區)的國家與拉薩政權間徹底脱鈎,也不存在相應的隸屬關係。
之後,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印度西北部的查謨王室(森巴人)征服了拉達克,將其併入查謨王國版圖。
1846年3月,查漠王國與英國簽定了《阿姆利則條約》,淪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
而印度於1947年8月印巴分治時,繼承了英國人對拉達克的管轄權[3]。
上述邏輯,當然遭到中國的堅決反對!
因為從目前已知的歷史材料裏,元朝政府在西藏設置過“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下轄“納裏速古兒孫(即藏文“阿里三圍”的譯音)元帥府”,並設元帥二員。
《漢藏史集》中則明確記載了,元朝官員在阿里地區(西部西藏)推行户口普查和構建驛站的內容。
(“火豬年(1287年),元朝部派遣和肅與烏努汗二人,與薩迦官員清查了西藏地方户口,其中“上部納裏速古魯遜”(阿里三圍)幾處人口,“有二千六百三十五户。在領主管轄下的納裏速的人户,為六百七十六户”、“藏地方的人户,再加納裏速地方的人户支應四個大驛站,每站一百人”)[4]。
但有關於拉達克地區的歷史記載實在太模糊,雙方都在模糊的史料中,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
在可預見的未來,拉達克與古格間的關係問題,依舊會是一本爛賬。
但有一點必須要清楚,中印在拉達克地位上的撕逼,其核心內容甚至根本就不在拉達克。
由於歷史上拉達克強勢時期,古格王國曾一度向其臣服。
所以,拉達克問題中又摻進了整個阿里地區的歸屬權內容。
即如果拉達克是獨立國家,其征服了包括古格在內的阿里,而阿里又與衞藏政權沒有行政隸屬關係,那印度聲索的所謂“拉達克主權”,將不僅限於目前的阿克塞欣,而是包含岡仁波齊以西的廣大領土。
這就是前文説的,“有些人心大是天生的,佛祖都救不了!”
[1]、《拉達克王國_拉達克的早期歷史》_L·伯戴克;
[2]、《拉達克王國_拉達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_L·伯戴克;
[3]、《19世紀前後西藏與拉達克的關係及劃界問題》_周偉洲;
[4]、《漢藏史集》_達倉宗巴·班覺桑布,陳慶英譯;
文中照片源於——陳達達、林泉、索以。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