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多少研究生,寒假已經結束了…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經典

“暑假十天假,過年七天樂。”

對於廣大研究生羣體而言,寒暑假時間短已是稀鬆平常的事。

事實上,在畢業的壓力下,當代研究生已無所謂放假長短,當論文進度遲遲無法推進,犧牲寒暑假,春節依然留守實驗室的也不在少數。

▎搞科研的人,沒有假期

儘管和本科生共享校歷,卻不能共享寒暑假。我國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負責制,不少高校都把放假權利移交給了導師,研究生的休假時間在學生與導師溝通後,由導師靈活安排。

導師不同,哪怕同專業的學生放假時間也不同。在科研任務比較重的導師門下讀研,“996”、“白加黑”地搞科研已是稀鬆平常,更要做好可能“全年無休”的心理準備。

隨着教育擴招,學校每年招生的研究生人數水漲船高,但高校的硬件設施卻未能及時跟上。

有限的實驗資源,需要排隊預約的實驗室,對於想要專心搞科研的人來説,避開“人滿為患”的高峯期,錯峯做實驗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方法。代價就是,夜裏一個人獨享實驗室的“清靜”。

一些實驗,開始了就不能停,為了保證實驗不被浪費,哪怕困到兩眼發黑,打地鋪也不敢離開實驗室一步。對科研er來説,睡眠固然寶貴,但遠不如一個具體的實驗數據、一個成功的樣本採集來得重要。

▎假期誠可貴,實驗更寶貴

在我國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共有6所高校實行三年博士學制,29所高校實行四年制,7所高校實行3-4年彈性學制。

對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來説,這幾年並不耐用,近一半的時間被課程學習和瑣事牽絆,真正專注科研的時間其實很有限,想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準時畢業並不容易。

2019年,我國預計畢業碩士生人數為645570人,實際畢業人數為577088人;博士研究生預計畢業人數為172824人,實際畢業人數僅為62578人。數字背後,是多少失意的延畢學子?

高校延畢率居高不下,已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大隱患。《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數據顯示,我國博士生的延畢率高達39.68%,女性博士延畢率略高於男性博士,為40.76%。

不少高校都對博士生在校期間發表的SCI或EI論文的數量和級別有要求,論文是證明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在讀期間發表的論文數量及發表刊物的級別對研究生們來説意義重大,這是進入學位答辯程序前的必要前提。

科研及論文進度,是絕大多數研究生自願放棄寒暑假、留守實驗室的重要原因。

尤其理工科博士生科研任務重、實驗要求高,但科學研究結果不確定性強,一旦實驗預期達不到效果、發刊週期過長都有可能延畢。

不想延畢,只能加班加點搞科研,春節堅守實驗室,也是無奈之舉。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頂刊論文,是進入高校的有力敲門磚。

2020年,國家相關部委連續下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與《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兩個重量級文件,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

論文代表作制度的提出,讓論文質量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一篇優秀論文的產出,離不開精心的打磨,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不計其數。

和普通人想象中的“高大上”不同,科研的過程是枯燥且乏味的,前有化學人週而復始的“過柱子”,兩寸硅膠爬歲月,三根柱子過流年;後有農博士,為了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村民鬥智鬥勇。

讀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你的同齡人擁有了自己的第一筆工資、第一幢房子、第一輛車子,而研究生們收穫的除了日漸稀疏的頭髮和聊勝於無的生活補貼外,還承載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每一個研究生,都曾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們將會經歷第一次實驗失敗,第二次實驗失敗,第N次實驗失敗;第一次被拒稿、第二次被拒稿、第N次被拒稿。

科研的道路上,註定是一個人在踽踽獨行。

頂着英年早禿的壓力專心科研的他們,所希望的,也不過是在自己所研習的領域能拓展知識的邊界,哪怕一分一毫。

“放假不等於休假,休假不等於休息”,對於那些熱愛科研的人來説,無所謂假期不假期,人在家中,心裏記掛的依然是論文、培養皿、實驗數據。

選擇做科研,時間就是無底洞。

只願,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