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前段時間,朋友推薦給我一本書《媽媽的勇氣》,説“這本書你可以看看。以後你兒子考上名校或者發達了,你也可以像這樣寫本書……”
我翻開書,赫然看見這樣的字眼,“職業女性精英大賽冠軍”、大兒子以“雅思8分,全A近滿分的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嗯,職場能打,育兒也能打的女強人。和這樣的人對標,朋友太抬舉我啦。
成不了那麼牛的人,但是積極學習的心態總還是要有的。總結一些我讀這本書的收穫,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您也能有所幫助。
一、“職場”和“家庭”並不是兩個對立的話題
《媽媽的勇氣》作者劉紅燕,並沒有專業從事教育的背景。和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媽媽一樣,她需要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她也是在成為媽媽之後,明白了什麼叫“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如果非要説,作為一個媽媽,劉紅燕有什麼不同的話,我覺得是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職場閲歷,塑造了她更高境界的格局觀。而這種格局觀會反哺到教育孩子上。
這再次強化了我的認知,職場和家庭並不總是衝突的。職場中管理的智慧、團隊合作的精神,媽媽認真努力的態度……這些對於教育孩子來説,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劉紅燕説,年輕的時候,沒有生孩子之前,她對“養育”二字完全沒有概念。在職場上也處於懵懂的狀態,沒什麼清晰的目標和規劃。
“當媽媽”是她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她開始有了使命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條件,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讓她變得更加自律,在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中倒逼自己成長。
孩子的出生不僅沒有影響她的事業,反而讓她在事業上一路開掛。
同樣是職場女性的我,對此深有感觸。
就像之前我文章中提到的日本生5個娃還能考上哈佛的硬核媽媽吉田穗波。她有一句名言“就是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有時候,就是因為時間不夠,才能倒逼自己提高效率,反而最後能完成更多的事情。
最近,我還有新的體會。
隨着兒子的逐漸長大,也基於之前培養的良好親子關係,與兒子溝通,我時常感到很欣慰。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媽媽,這應該是比較少有的感覺。
如果説我有什麼心得,我覺得“把公司帶團隊的方法運用在教育孩子上”,很有效果。如果沒有職場的經驗,我可能“當媽”也當不到現在這個水平。
做公司管理,我不是大將之材。我沒有那種在成百上千人面前,慷慨激昂打雞血的能力。但是我很懂得抓住問題本質,有步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我懂得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把他們已經具備的能力當做資源加以強化,客觀指出他們的不足,並提供成長路徑,讓他們知道,如何做可以一步步實現目標。
所以在與兒子的溝通上,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覺察問題到底在哪裏,和孩子一起探討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從不用浮誇的套話去教育他,不會給他框一個“遙不可及”的大目標,徒增他的迷茫。什麼“學習就要吃苦”、“努力了才能成功”,這種話對於孩子的成長毫無營養。
二、家庭事業雙豐收的法寶——“引導孩子找到自己”
1、獨立,孩子長大後的底氣
如果孩子問你,“香腸要煮多久?”你會怎麼回答?
劉紅燕的回答是:“我不太清楚,你可以上網自己查一查。”
如果孩子又問,“香腸煮到什麼程度才熟?”你會怎麼回答?
劉紅燕的回答是:“你咬一口嚐嚐看?”
儘可能地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探索去找到答案,這就是劉紅燕推崇的獨立教育。生活中,她會讓孩子自己做主穿什麼衣服,安排自己的時間,去餐廳吃飯讓孩子來點餐。在兒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她更是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從不橫加干涉孩子的想法。
引導孩子找到自己,是劉紅燕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而他的兒子多多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為一個善良、勇敢、善於思考、善於行動的劍橋學霸。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説:“父母和老師要教給孩子的是擁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未來社會,需要孩子主動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更多隨機應變的能力。他們會頻繁遇到不熟悉的環境,但仍需要保持心智的平衡。
所以,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上反思教育的目標導向會發現: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面對挑戰、承擔壓力的能力,如此重要。
2、獨立,不等於被父母孤立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忽視“幫助孩子找解決辦法”。
想讓孩子有更多的獨立的勇氣,需要讓孩子感受到身邊有爸爸媽媽的支持。這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説,很重要。所以,父母應該在充分尊重孩子獨立決策的同時,適當地予以引導和輔助。
當然,“幫助”也是需要智慧的。
合理地評估一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需要父母幫助;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增強孩子的自信;當孩子有挫敗感的時候,引導孩子用正確的心態面對失敗……這些都是父母“幫助”的智慧。
幫助的目的,並不是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代替孩子成長,而是“有效助推”,最終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一點上,父母的確需要多費些心思。
劉紅燕在總結她的“育兒秘訣”時説,十九年的養育中,她只做了三件事:
(1)正確看待應試教育和興趣教育
(2)耐心對待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
(3)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學習課程來匹配他的興趣
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很不容易做到。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劉紅燕再忙也會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有一段時間,她常常一身疲憊地下班回到家,看到地上孩子鋪設的各種尋寶路線,還要努力做出熱情、好奇的樣子陪孩子一起尋寶。最後尋到幾道數學題,還要扮演學生,聽“小老師”講題。
耐心對待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也是大多數父母都很難做到的事情。很多父母聽到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就會覺得很煩。
“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慢慢地,孩子的好奇心沒有了,和父母的溝通也越來越少了。
而真正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一定會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提問。道行更高的,還能夠通過回答引導孩子更多的思考。
三、讓孩子變得更好,需要父母有反思的智慧和勇氣
孩子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父母自我教育和不斷反思的過程。
劉紅燕説,她寫這本書一個很重要初衷就是想告訴更多的父母,“用自己的成長來陪伴孩子的成長吧”,你將會得到超越你想象的成長收穫。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像劉紅燕這樣的女強人,難免會有性子急、脾氣暴躁的時候。所以,她也需要正視自己的問題,並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避免因為自己的問題給孩子帶來傷害。
於是她開始嘗試用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的溝通方法來解決與孩子的溝通問題。當覺察到自己憤怒的時候,懂得及時按下暫停鍵,讓自己換個環境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
劉紅燕用親身經驗告訴大家這樣的道理“與孩子硬碰硬,最後只能兩敗俱傷。尤其對於優秀的、有想法的、內心強大的孩子,更是這樣。”
劉紅燕還特別強調“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為了培養兒子的閲讀習慣,家中客廳沒有電視,而是成排的書櫃。即便再忙,也要保證每天1小時的紙質書閲讀,為此她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夜貓子”。
人民日報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提出“家長層次論”。文章説,家長的層次可以分為五層。
第一層次父母:捨得為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父母: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父母: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並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是一個喜歡打麻將、泡酒吧、追肥皂劇的人,如果自己都不能靜下心來讀讀書,不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如何能讓自己孩子成為一個有追求、努力拼搏的人呢?
托爾斯泰説,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用這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共勉!
我是魔斯媽媽,進過985,當過金領。是老闆,也是育兒界的積極踐行者。我用碼字記錄自己和孩子的成長曆程。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啓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