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是比較特殊的兩個人:基辛格和黎德壽。
基辛格時任美國國務卿,黎德壽是北越高級領導人。
二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在巴黎長期密談、最終簽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簡稱“巴黎協定”),此後,美國從越南撤軍,越南戰爭結束。
不過,黎德壽拒絕領獎,理由是:越南還在戰亂中,和平尚未到來。
對北越而言,如果説抗法戰爭是追求國家獨立,那麼抗美戰爭則主要是追求國家統一,黎筍在胡志明追悼會上提出的口號就是:解放南方,保衞北方,統一祖國。否則它大可以像半島一樣,南北分治,何必派人滲透到南越打游擊?
美軍雖然撤了,但南越還在,國家統一還沒實現,這也意味着戰爭只打完了上半場,還有下半場:北越VS南越。
從1973年1月27日巴黎協定簽訂,到1975年4月30日南越政府垮台,越南統一戰爭歷時2年3個月,但前期都是小打小鬧,直到1974年12月,北越才大打出手,之後2個月內發動了三大戰役,終結了南越政權。
之前在《南越是怎麼把自己作死的?美國:我太難了》這篇文章中,説過南越滅亡的內部原因,比如腐敗、鬆散、內耗等,今天説説外部原因,看北越是如何打垮南越的?
篇幅有限,本文只梳理政治脈絡,不談戰役細節。
01
南越悲慘的命運,早在巴黎協定簽訂時,就註定了。
這個協定對南越非常不利,它規定美國從越南撤軍,卻沒有規定北越軍隊和南方游擊隊從南越撤離,這相當於美軍單方面撤了,然後讓南越軍隊頂上——美軍自己都搞不定的人,讓南越軍隊去頂,能頂住?頂不住的。
相反,北越軍隊、南方游擊隊在南越建立了很多根據地,這些根據地與南越控制區,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格局,它們就像豹紋斑點一樣,分佈在主要交通線、城鎮附近,最近的根據地離南越首府西貢只有30多公里。
此外,北越軍隊和游擊隊還掌握着“胡志明小道”這個戰略運輸網絡,來自中國、蘇聯的軍火、物資通過這個運輸網,被源源不斷運到南方。
從戰略上講,北越掌握了主動權,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為方便理解,有幾個概念需要明確一下:北越的正式名稱是越南民主共和國,南越的正式名稱是越南共和國,北越沒有直接跨過北緯17°線進攻南越,而是繞道老撾、柬埔寨——胡志明小道滲透到南越的,這都好理解。
此外,還有一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這是北越為了方便行動,在南方成立的一個政權,名義上與北越政權平級,還獲得了30個國家的承認,在北京也有大使館。這個政權和它麾下的游擊隊,被稱為越共(並非越南共產黨簡稱)。
更通俗點:北越為了方便在南越開展業務,又成立了一個平級公司,抗美戰爭和統一戰爭,都是以這個公司的名義進行的。
所以,當時南越有兩個政權,加上美國和北越,總共有四方勢力,巴黎協定四方都簽了字。
表面上,南越是被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推翻的,而不是被北越打倒的,1976年它與北越政府合併,退出歷史舞台。
為方便行文,這裏把北越軍隊和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麾下的游擊隊,統稱北越軍隊。
言歸正傳。
南越不傻,它知道巴黎協定對它不利,為什麼還要簽字呢?
美國鐵了心要從越南撤離,尼克松、基辛格多次向南越總統阮文紹施加壓力:你不同意,那就是阻礙和平,美國將立即中止對南越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
作為補償,尼克松向阮文紹承諾:我們將繼續提供軍事援助以保持力量平衡;我們將對北越違反和平協定條款的舉動做出迅速反應。
威逼加利誘,阮文紹只能屈服。
美國人走了,剩下的就是北越和南越單挑了。
對越南這樣的小國而言,戰爭走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蘇中三個大國的博弈。
北越有中國和蘇聯輸血,南越有美國輸血——美國雖然撤了,但還在向南越提供經濟、軍事援助。這種代理人戰爭,拼的就是幕後大佬誰下的血本更大、維持的時間更長,耗不起的只能出局。
02
巴黎協定簽訂後,大規模戰爭停止,越南局勢相對緩和。
北越雖然很想趁美國撤走,馬上進攻南越,統一越南,但它明白,時機還不成熟。
在1972年的“復活節攻勢”中,北越方面損失了10萬軍隊,裝甲部隊更是損失殆盡,糧食、彈藥缺乏,士氣低落,北越在南方的實力元氣大傷,它需要時間回血。
更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立即進攻南越,那就是明目張膽違反巴黎協定,會讓美國很難堪,招致美國重返越南,這是北越竭力要避免的情況——美國被越南搞怕了,越南何嘗沒被美國打怕?
只要美國護着南越,北越統一南越就沒戲。只要美國撒手,南越是煮熟的鴨子,飛不走。
北越可以等,等一段時間後再解決南越,這樣可以淡化美國與南越滅亡的關係,讓美國更體面一點。
戰爭解決時機不成熟,所以北越換了策略:在軍事上處於守勢,在政治上處於攻勢——發動羣眾,大搞宣傳和統戰。
當然,戰備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整個1973年,北越至少向南方派送了10萬正規軍,還運送了大量坦克、大口徑火炮、防空炮和防空導彈。此外,他們還修建了大量公路、機場,升級了胡志明小道,部隊也在整編、擴充。
力求做到萬事俱備,只等時機成熟,然後以猛虎下山之勢,對南越政權一擊斃命。
1974年,北越總參謀部制定1975年作戰計劃時強調:必須很好地完成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保證1976年進行大規模的戰鬥。
北越中央也一再叮囑南方局:必須限制1975年的戰鬥規模,保存力量,到1976年大打。
為了制止南方部隊擅自行動,總參謀部甚至下令:南方戰場上的大炮、坦克等重型裝備,未經總參謀部批准,不得動用。
按照巴黎協定的規定,北越向南越滲透人員和物資是被禁止的,但這種事情是秘密進行的,沒法制止。
與北越一樣,南越也沒有嚴格遵守巴黎協定——它內心不認可這個協定,但又不敢公開違反協定,只能打擦邊球。具體而言,就是把軍隊散開,防守每一寸土地,蠶食北越方面的根據地。
當時,南越有55萬正規軍及52.5萬地方部隊和民兵,北越方面在南方只有20多萬軍隊。
阮文紹認為,可以憑藉兵多,把北越在南越的根據地慢慢蠶食殆盡,如果北越忍受不了,發動全面進攻,美國就會根據之前的承諾,“作出迅速反應”,重返越南。
總之,不管北越動不動手,南越都是最大贏家。
這個想法貌似很好,其實蠢得一批。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企圖守住每個村、每個鄉以及每個據點,結果兵力極度分散,連機動的後備力量都沒有,只能處處捱打。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晚期。
北越又不傻,面對南越的蠶食,該反擊還得反擊,只要控制戰爭規模即可,這種小規模戰鬥,美國不會管的。
其次,尼克松的承諾可靠嗎?或許可靠,但如果尼克松下台了呢?又或者美國國會把尼克松的承諾斃了呢?
03
在雙方小打小鬧中,時間進入了1974年。
這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福特繼任美國總統。
美國副總統是純備胎,平時不管事,除非總統委派臨時性差事。
現在,福特備胎轉正,沒有心理準備,有點措手不及,迷惘、混亂。
類似的情形,杜魯門也遇到過。接任總統的第一天,杜魯門説了這麼一句話:我的感覺就像是月亮、星星和所有星球都要墜落到我身上。我已經接下了一份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的工作。
福特的斷片和適應期,嚴重弱化了美國政府對越南問題的決策力和判斷力。
另外,1973年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歐洲、日本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經濟危機還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事牽扯了福特政府的大量精力。
對美國而言,相比越戰創傷、石油危機以及經濟危機,越南發生的這點事,算不得什麼;而且,時代變了,原來的意識形態之爭和多米諾骨牌理論,已經讓位於美國現實利益,這意味南越對美國而言,已經成了雞肋。
在外交方面,福特繼續任用基辛格為國務卿。基辛格延續了尼克松的越南政策,他對南越沒什麼期待,能花點錢保住最好,保不住就算了,反正美國人是絕對不會再捲入越南的。
美國發生的這些事情,北越看在眼裏。
1974年10月,北越開了個大會,總結過去經驗,討論第二年作戰計劃。
其中,最重要、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北越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會不會重返越南?
綜合各方面情況,北越判斷:美國在國內和世界上遇到的困難日益增多,從政治上到經濟上給予偽軍援助的能力日益減少。因此,美國不僅要減少對西貢的援助,而且很難有能力再進入南方。即使派軍隊入侵了,也不能拯救即將崩潰的西貢政府。
基於這個判斷,北越決定從1975年開始,發動局部、中等規模軍事行動,1976年發動總攻和決戰,徹底解放南方。
與北越中央的想法不同,南方局和南方軍委認為,不用等那麼久,1975年就可以取得重大勝利。
北越中央在後方,對具體情況不瞭解,看問題喜歡算政治賬,但南方指戰員不同,他們長期戰鬥在一線,對南越軍隊的斤兩十分清楚。當戰機來臨時,南方搞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974年12月14日,南方頂着壓力發動了“14號公路——福隆”戰役。1月6日,戰鬥勝利。
正是這樣一場抗命發起的戰役,大大加速了北越統一南越的進程。
04
很多人認為,“14號公路——福隆”戰役的失敗,標誌着南越政權開始瓦解,因為這是越南戰爭以來,南越第一次丟失一個完整的省,對軍心士氣的打擊極其嚴重。
這有點像國共戰爭中的濟南戰役,濟南丟失,標誌着國軍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禦”體系開始總崩潰,此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座堅城能阻擋解放軍,緊接着就是三大戰役。陳誠也認為,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以後,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
這場戰役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北越,黎筍聽到消息後,興奮地説道:“在南方這是第一次完全解放一個省。·····這一事實充分説明了我們的力量,也説明了敵偽尤其是美國反應如何。”
某種意義上,福隆戰役是一次大測試:一是測試美國的反應,看看福特政府對南越的支持力度,一下子丟了一個省,你不出兵?二是測試南越軍隊的戰鬥力,看看是否還像1968年應對春季攻勢和1972年復活節攻勢那樣,能夠承受單點甚至多點打擊,繼而大規模反撲。
測試的結果令北越很滿意:失去了美軍的配合,南越軍隊的戰鬥力嚴重下滑,既沒有招架之功,也沒有反擊之力,南越政府無意、也無力奪回福隆省,它的總兵力雖然多於北越,但沒有戰略機動力量。
美國方面,也沒有作出強有力的反應,這意味着美國不會為南越挺身而出了。
北越總理范文同甚至開玩笑説:給美國擺上糖果,他們也不會回來了。
南越的虛弱和美國的沉默,助長了北越的信心和士氣。
事後,北越一改過去的謹慎,提出:如果時機於1975年年初或者年底到來,那就立即在1975年內解決南方。
這裏有個小常識需要強調一下,為什麼是年初或者年底,而不是其他時間?
越南氣候分雨季和旱季,5~11月是雨季,適合窩在家裏生孩子,12~4月是旱季,旱,不是乾旱,而是不濕,軍事行動只能在旱季展開,所以會經常看到“旱季攻勢”這樣的詞彙。
美國方面是什麼動態呢?
南越被北越揍了,自然要向美國求援,福特和基辛格想了這樣幾個對策,一是象徵性地部署B-52轟炸機和航空母艦,威懾北越,二是為南越爭取3億美元的補充軍事援助,三是督促蘇聯對北越施壓。
第一個想法遭到了包括國防部在內的普遍反對,黃了,第二個想法被國會否決了,第三個想法是太可笑,也黃了。
事實上,南越曾不止一次向美國求援,福特也不止一次向國會呼籲,對南越提供援助,否則之前的一切都打水漂了,但都被國會否決了。
尼克松時代,國會被總統欺負扁了,福特時代,形勢反轉,國會強勢,總統弱勢。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真被搞怕了,越戰心理陰影仍在。民意調查顯示,每5個人中,只有1個人支持美國孤注一擲挽救南越和柬埔寨(柬埔寨親美的朗諾政權,正在和紅色高棉廝殺)。
在這種情況下,福特已無力履行尼克松當年對南越的承諾。
05
關鍵時刻,美國不僅沒有追加投資,反而減少了對南越的年度援助。
1972-1973財政年度,美國給了南越22.7億美元,1973-1974財政年度,數字降為10.1億美元,1974-1975財政年度,則是7億美元。加上經濟危機引起石油和物價飛漲,7億美元的購買力只相當於之前的1/4。
本來是代理人戰爭,結果一方能不斷回血,另一方被間接性斷供,結果不言而喻。
南越軍隊是一支純美式裝備的軍隊,美國撤離越南時,留給南越大量重炮、坦克、飛機等重武器,有人甚至説,南越當時有2100架飛機,空軍規模世界第三。
美式裝備的優勢不用多説,但美式裝備也有很大侷限性——高消耗,對後勤依賴度極高。
美國國力雄厚,承受得了這種高消耗,但南越不行,一輛裝甲車或坦克零件壞了,還得拉到美國去修,通訊器材沒錢換電池,炮彈打一顆少一顆,由於油價飛漲,車輛和飛機也趴窩了,機動性和空軍力量斷崖式下降。
這也與國共戰爭類似,美械裝備聽起來很拉風,結果美國對國府實行一年多(1946年7月~1947年11月)的全面武器禁運,美械瞬間成了負累。
美國斷供對南越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物資上,也體現在軍心士氣上。
南越的希望和信心,全部寄託在美國的承諾和兜底上,美國不管了,南越政府頓感前途渺茫,人心不穩,危機四伏,“形勢令人吃驚地惡化,整個社會受到崩潰和道德淪喪的威助”,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形勢對北越很有利,北越決定大幹一場。(下面是具體戰役,按下快進鍵)
1975年2月,北越中央派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文進勇,坐鎮南方,負責指揮解放南方的戰爭。
3月4日,北越集中4個步兵師、4個獨立步兵團、5個高炮團、1個坦克旅、1個特工團、2個工兵團,以及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發動了“西原戰役”。經過20天戰鬥,北越軍隊攻佔南越中部地區8個省,殲敵12萬,南越統治區被腰斬。
見南越這麼不經打,北越中央決定:以最快速度集中兵力、技術兵種和物資,在雨季前解放西貢和整個南方。
西原戰役接近尾聲時,北越又發動了“順化——峴港戰役”,截止3月30日,北越軍隊殲敵10萬人,攻佔了北部5個省和順化、峴港市。
北部和中部都丟了,南越只剩以西貢為中心的南部了,它計劃死撐到雨季,獲得喘息機會,恢復實力,然後反攻。
不過,北越沒有給南越這個機會,而是步步緊逼,向南越首府西貢快速推進,對西貢形成了包圍之勢。
從4月21日開始,美國出動了35艘軍艦、4艘航母以及幾百架飛機,開始了大規模撤離行動,撤走了在越南的美國人以及擔心被北越報復的南越民眾,撤離行動直到西貢陷落才結束。
4月26日,北越集中27萬主力部隊(還有18萬後勤人員),兵分五路,向西貢發起了猛烈總攻,為了紀念胡志明,黎筍特批將西貢戰役命名為“胡志明戰役”,戰後,西貢市也被改名為胡志明市。
南越軍隊兵敗如山倒。
4月30日上午11時,北越軍隊攻佔南越總統府——獨立宮,南越最後一任總統楊文明及內閣成員全部被俘,楊文明隨後發表廣播講話,命令南越軍隊放下武器投降。
各地傳檄而定,南越共和國滅亡,越南實現統一。
【參考資料】
《中國與印度支-那戰爭》
《北越統一戰爭研究》
《論福特政府的越南政策及其影響》
《越南戰爭期間中國對越援助與援越政策研究》
《1973年-1975年越南國內解放戰爭速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