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2月1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深入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有關情況。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在建設成效評價中,注重體系性、診斷性、集成性和發展性,突出質量、服務和貢獻,堅決摒棄數論文、數帽子的做法,不簡單以論文數量、排名變化、帽子數量等作為評價指標。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洪大用表示,根據《成效評價辦法》,在各建設高校開展自評總結基礎上,三部委基於“雙一流”建設監測情況對建設高校及學科建設成效開展了“背靠背”式的定量分析,並組織專家開展了定性評價。
他表示,綜合定量和定性評價結果,從整體發展水平、成長提升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視角,綜合呈現了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成效。成效評價重在查找問題、發現差距,結果按區間及梯度分類呈現,不計算總分、不發佈排名,連同意見反饋建設高校,供建設中持續改進。
“下一步深入貫徹的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完善現有的成效評價辦法和監測指標體系,着眼於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真知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更加多角度的呈現高校和學科建設的成效,更加精準的去指導高校學科的建設,明確改進的重點和方向。”洪大用説。
洪大用指出,研究和完善分類評價機制,比如説人才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工程技術的人才培養規律是不一樣的,將來就從人才培養角度,要區分不同類型的人才不一樣,更用什麼更加完善的指標來評價,更好的方式來評價,這是下一步要考慮的重點。
優化評價手段和方法。評價時不干擾學校,沒有更格外的增加學校負擔。靠的是學校自己常態化的申報的數據,靠的是用信息化去抓取的第三方的數據,靠的是部內的協同各市區的數據。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當中,在這方面要結合教育部推進的信息化建設,要強化信息的多元抓取能力更加精準,及時的利用信息診斷和評價相關的建設方向學科。
他還表示,突出對於建設學科和建設高校,對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貢獻的評價。要強調雙一流建設,要紮根中國大地,在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來創造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經驗和模式。“所以在這方面強調特別要突出貢獻導向和貢獻的評價,克服簡單為排名而發表論文傾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