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六年級學生的差距不大,而到了七年級差距就大了?原來,七年級是一個“拐點”。在這個“拐點”上,孩子們可能向上發展,信心十足地為生命奠基;也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從此消極沉淪。
為此,教師要打破這種人為的封閉、割裂、斷層狀態,解決存在於課堂教學中的“拐點”,探索學段融通和多元銜接的課堂教學總體改革思路,實現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無縫銜接。
01
學段融通的內涵解讀
“學段”是某一特定學習階段的簡稱。作為一個相對的時間概念,“學段”主要適用於學習區間的劃分。稍長的學習區間主要有學前階段、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等;而稍短的學習區間則有學期、單元,甚至一堂課。
“融通”即融會貫通,理清事物的本質和內在序列,參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透徹的領悟。學段融通下的“融通”,是縱向的連貫與暢通,這裏既有學段間的承接、單元間的聯通、前後課間的承前啓後,又有環節間的串聯、知識的前後承接。
學段融通是在學科教學中,注重不同年段、同一單元知識的縱向拓展,相互暢通,將知識進行有效串聯;同時,也要注重教學的前後銜接,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前呼後應。
學段融通旨在打破固有的學段壁壘,溝通不同階段的教學認知,使知識序列和能力培養循序漸進,形成相互聯繫、螺旋上升的暢通機制,使得知識與生活、學生之間有了互連經脈的良性溝通,彰顯教育教學的層級性差異與螺旋式上升過程,進而讓縱向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
學段融通的主要類型
學段融通,從不同的維度來看,有不同的種類。下面,我們就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來探討學段融通的主要類型。
1.宏觀上的學段融通。從宏觀層面來看,學段融通主要是指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的銜接與暢通。融創理念引領下的學段融通,將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四段進行前後銜接,相互暢通,切實打通孩子成長的通道,使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的各個學段相互聯繫、良性溝通、有效暢通。
宏觀層面的學段融通主要包括:一是幼小銜接。既避免幼兒教學小學化,又讓幼兒順利進入小學,並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二是中小銜接。國家雖然在教材編排上將中小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貫通,但由於學段的差異、年齡的差距導致管理上難度重重。為此,我們要加強中小銜接,打通小學與中學的發展通道。三是低中高段的暢通。小學六年,由於存在年齡的跨度,自然就有低段、中段、高段之別。在進行學段融通的研究中,我們要遵循從低到高的順序,將低段與高段的通道打通。
2.中觀上的學段融通。中觀層面的學段融通主要表現為單元整合、整本書閲讀。單元整合是以單元為結構形式,整合教材和課外教學資源,利用多種課型,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有效達成單元目標,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並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這裏所説的單元,不是知識或內容單位,也不完全等同於教科書上的單元,而是學習單位。
例如,語文教材中的一個單元只是由一個主題下的幾篇課文組成。如果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方案,沒有學習任務的驅動,那還是內容單位。可以説,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故事、一種微課程。
為此,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必須提升教師的教學設計站位,立足單元,上接學科核心素養,下連知識點的目標或要求。學科核心素養的出台倒逼教學設計的變革,要從設計一個知識點或課時轉變為設計一個大單元。
整本書閲讀是將一本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通盤考慮與整體設計,着力聚焦學生的獨特視角,通過巧妙設疑、創設情景、調動經驗、遷移學法等方式,啓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帶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主動閲讀,在研讀中層層深入,絲絲入扣。
在推進整本書閲讀進程中,教師要根據整本書閲讀的總體目標,從閲讀內容、數量、能力、情感四個維度,設立循序漸進的低、中、高三個年段目標。同時,教師還要根據整本書的閲讀特點,遵照“導讀—推進—分享—延伸” 的基本流程,因地制宜地採取導讀課、深讀課、享讀課及延讀課四種不同的課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格局。
3.微觀上的學段融通。微觀層面的學段融通主要可從知識的前後關聯、教學的古今相連、環節的承 上啓下三個維度着力:
(1)前後關聯,知識相融。舊知是新知學習的基礎與鋪墊,而新知是在舊知基礎上的發展與昇華。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其他學科知識,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前後相通的。原有知識、經驗是為後繼學習鋪墊與蓄積,而後繼知識是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昇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理清知識的關聯性、相通性,進而讓學生將知識連貫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整體。
(2)古今相連,層層遞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打通古今的聯結通道,吸納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科學家的故事激勵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情境創設、背景呈現等途徑,有效地架設學生學習的通道,在古今相連中明晰知識的層層遞進與推陳出新。
(3)承上啓下,環環相扣。教師從課堂的開課到結課,有若干個清晰的環節、流程、 步驟,每個環節的銜接是否通順也影響着課堂的教學效益。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時,無論是開課還是結課,無論是鋪墊還是過渡,都要承上啓下、環環相扣。過程的流暢性,彰顯出知識的關聯性、推進的暢通性。在課堂融創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做好知識的鋪墊和前後照應,讓知識成為一個整體,讓課堂成為一個整體,讓學生感受到過程之美、學習之美。
學段融通的主要特點
課堂教學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是一個階 段性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推進過程,這就為我們研究和踐行學段融通提供了理論支撐。就學段融通的特點而言,學段融通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1.學段融通具有整體性。知識的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把新舊知識割裂開來,而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通盤考慮。目前,國家已從教材體系把小學、初中納入一個整體進行通盤考慮。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把不同階段拉通,注意把握學生髮展和教育的階段性與連續性,以便達成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只有把課程理念、年段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等作為一個整體來通盤考慮,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呈現出新的氣象。
2.學段融通具有連貫性。課堂教學的流程,其實就是一系列有機組合的任務完成過程,所有的教學環節一環扣一環彼此銜接,過渡自然。這裏的連貫主要突出以下三點:一是時間的連貫性,既體現在同一堂課上,不同側重點、不同目的、圍繞整堂課目標的一系列任務之間的連貫;又體現在每節課之間承上啓下的連貫;也體現在不同單元之間的連貫,即如何有效利用任務重現更久之前的內容。二是形式的連貫性:同類型的任務要及時重複,因為技能在於熟練。三是內容的連貫性:對於已學過的知識,在下節課或下一環節的任務設計中,要對這些知識進行復習鞏固,以便記憶的持久。
3.學段融通具有層遞性。課堂既然需要融通,就説明它是有坡度的,這種坡度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下到上的認知規律。課堂融通的層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難度層次。既指不同任務之間難度的逐級提升,也包括同一任務對學生不同的預期要求。二是呈現層次。教學內容在設計、呈現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反應能力、準備程度,可採取“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準則,對教材內容做必要的層次處理和知識鋪墊,逐層落實,讓學生逐漸掌握、內化。
4.學段融通具有多元性。在課堂教學中,學段融通是思想融通、內容融通、技術融通、方法融通的綜合運用,具有多元性:
一是思想融通是所有融通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技術、內容、方法的融通才能達成實效。
二是內容融通的關鍵,就是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編寫的導向,處理好教學內容,熟悉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切實做到教學內容的前後相關。
三是方法的融通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的介紹和引導,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地幫助學生掌握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事實找概念、由知識歸納原理的本領,將孤立零碎的東西進行聯繫、歸類和組織,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的思維能力。
例如,當學生進入七年級後,教師可借鑑小學教師的一些做法,採用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多種教學形式,把講授與遊戲活動、討論參觀、自學輔導等方法綜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逐漸過渡到中學的教學形式。
學生素養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學段要在各自教學中完成不同的任務,採取不同的教法。而學段融通重在打破學段間的壁壘,增強學科的連貫性,將各自不同的部分有效地連接起來,保持一種整體的狀態,進而增強學科教學的系統性、層遞性和針對性:根據學段特點,確立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使各段教學目標能有機銜接、前後貫通;深入解讀教材,吃透差異之處,做好教學內容的銜接,將不同學段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串聯,讓前後知識層層遞進,相互關聯;強化中小銜接研究,抓住教材的銜接處與連貫性,強化教學一體化管理;促進教研方式轉型,開展跨學科、跨學段教研活動,開展聯合教研,找出教材內容的共同點作為銜接點,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
總之,教師要努力探尋教學的學段軌跡,研究學段融通,打通學段界限,解決“斷層”,減緩“坡度”,切實增強教學的連貫性,實現課堂教學的順利過渡和自然銜接。
來源 | 《四川教育》2020年第9期作者:熊維壯(四川省巴中市第三中學校長)
編輯 | 唐虹
責編 | 黃月
審核 | 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