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新京報訊(記者 陳琳)“銘記偉大勝利 捍衞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正在軍博開展,展出至2021年2月底。1900餘件文物及展品亮相回顧了抗美援朝這段光輝歷史,其中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據悉,主題展自10月25日10時向社會公眾開放,每天限額接待8000人。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觀眾在參觀英烈牆。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展廳3300平方米,主展線長500米

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一層西側3個展廳舉辦,面積約3300平方米,主展線長500米。

展覽內容以時間為脈胳編排展陳內容。分為序廳、“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 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結束語等7個板塊,設置“中國人民志願軍思想政治工作”“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最可愛的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5個專題,全景式回顧展示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曆程,接續反映戰爭結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巨大成就。

走進主題展覽大廳,首先看到的是志願軍使用過的各式武器實物。其中既有極具代表性的米格-15殲擊機、215號坦克等,也有趙順山用過的十字鎬、張桃芳在冷槍冷炮運動中使用的步槍、唐章洪使用過的迫擊炮、起雷英雄姚顯儒使用的排雷鉗、牛保才使用的電話機和線枴子,這些都是為此次主題展覽精心挑選的抗美援朝裝備實物。

在雲山戰鬥中,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第348團9連4班副班長趙順山在輕機槍不能使用的情況下,用這把十字鎬一連砍死了3個美國兵。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圖為伍先華的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勳章證書。伍先華是四川遂寧人,1952年9月29日,江原道金城郡官岱裏戰鬥中,志願軍第12軍第34師第100團2連3班班長伍先華抱起10公斤重的炸藥包,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為部隊前進打開了通道。立特等功,授“一級英雄”榮譽稱號。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824件文物首次對外展出

據軍博介紹,現場共展出照片540張、展品及文物19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及珍貴展品81件)、藝術品15件、圖表制字84幅、景觀4個、視頻18個。展出作戰地圖、文電檔案、旗幟徽章、繳獲武器等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物,平均每米展線陳列3件以上文物,配合運用油畫、國畫、雕塑等藝術品,增強歷史厚重感。

此次主題展覽展出了眾多珍貴文物和文獻資料,如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時期使用的望遠鏡,志願軍二級英雄鄭起的軍號,俘虜63名敵軍的劉光子使用的衝鋒槍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如伍先華的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勳章證書,韓德彩的立功材料和戰鬥經過圖,上甘嶺戰役中被炸斷50多處的電話線。

展覽精心佈局,採取多種展陳方式,如《捍衞和平》主題雕塑,油畫《決策出兵》和決策過程時間軸,頂部懸掛的志願軍部隊番號旗陣;現場打造鏖戰長津湖、血戰上甘嶺兩場戰鬥實景,設置“凱旋門”、“最可愛的人”等重點體驗式景觀,利用聲光電等技術,增強參觀代入感。突出講好英雄故事,結合具體戰役戰鬥或重大事件,生動講述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一大批英雄模範的光輝事蹟。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現場展出的志軍軍繳獲美軍的武器彈藥。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本週日起開放 每日限額8000人

自10月25日10時起,軍事博物館對社會公眾開放,開放時間為每日9時-17時(16時停止進館)。12月31日前,週一不閉館。

參觀實行實名制預約(含老年人、殘疾人、軍人、兒童),錯峯、限流參觀,每日限額8000人(09:00-12:00時段、12:00-16:00時段各4000人);不提供團體預約和現場預約。

觀眾可通過軍博官網、微信公眾號、手機APP、電話語音自助系統等官方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港澳台身份證、護照等實名制預約1-10天內的有效參觀。累計三次爽約的賬號將在60天內無法預約。

觀眾入館須出示本人預約成功界面截屏、預約時使用的有效證件原件、本人實時健康碼,配合測温後入館參觀。請全時正確佩戴口罩參觀。為避免造成聚集,請在預約時間段入館參觀,如錯過預約時間段將謝絕入館。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黃繼光用過的水壺。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講述】

退伍軍人:軍事實力在變,英勇奮戰的精神沒變

在某部委工作的莊先生説,他是一位退伍軍人,退伍前在部隊擔任通訊兵。他説,“我在部隊12年,部隊裏的政治教育也經常提到黃繼光、邱少雲這些革命先烈,他們不光是人民英雄,也是我們部隊的英雄。”

在展覽現場,他比較感興趣的是展出的各種武器,“可以説,當時我們跟美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差距都是非常大的。志願軍在朝鮮的冰天雪地裏,連基本禦寒的衣服都沒有。但最後卻把美國軍隊打敗了,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電視劇《亮劍》中提到的‘亮劍’精神,就是不怕死、捨我其誰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莊先生説,今天看,70年前的武器裝備是很落後的,這些年,軍隊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都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軍魂,部隊骨子裏英勇奮戰的精神沒有變。“這些年軍隊也湧現出來的一批革命烈士;在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像汶川地震、抗疫救災中,中華兒女展現出的革命精神還依然存在。”

【展品揭秘】

《志願軍軍歌》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現場展示的周巍峙為《志願軍戰歌》譜曲的手稿。志願軍戰歌產生在抗美援朝一線,歌詞作者是志願軍炮兵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展覽現場,一張巨幅照片顯示: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分別從遼寧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吉林輯安(今集安)等地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激昂雄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不知鼓舞了多少志願軍將士,奔赴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在第二部分,現場展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誓詞和周巍峙為《志願軍戰歌》譜曲的手稿。據瞭解,志願軍戰歌產生在抗美援朝一線,歌詞作者是志願軍炮兵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

1950年10月,麻扶搖所在的志願軍炮兵第1師奉命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開到鴨綠江邊的安東市,集結待命,準備入朝。在志願軍入朝前夕,各參部隊進行戰前動員,連、營、團層層召開誓師大會。在戰前動員會上,戰士們羣情振奮,鬥志高昂,決心書、保證書、請戰書紛紛送到連部。麻扶搖被戰士們高漲的戰鬥情緒所感染,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首出征詩。原詩是:“雄赳赳,氣昂昂,橫過鴨綠江。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的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帝野心狼!”

這首詩在志願軍部隊迅速流傳開來。新華社記者陳伯堅在他寫的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願部隊幾位戰士的談話》一文中,引用了這首詩,並將“橫過鴨綠江”改為“跨過鴨綠江”;將“中國的好兒女”改為“中國好兒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這篇通訊。

1950年11月26日,音樂家周巍峙翻看當天的《人民日報》時,被詩的豪邁氣概所感動,遂激發起創作熱情,馬上進行譜曲。僅半小時左右就將歌曲譜完。並以詩中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為暫定歌名,署名“志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1951年4月5日,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五一勞動節示威遊行時唱歌的通知,正式稱這首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堅守松骨峯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着;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展出的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作家魏巍發表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通訊記述了志願軍第38軍第112師第335團1營3連堅衞松骨峯的英雄事蹟。這篇激動人心的通訊,很快傳遍了祖國各地。從此,“最可愛的人”就成了志願軍將士的光榮稱號。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38軍某連堅守松骨峯高地,抗擊着敵人20餘架飛機、數十門火炮、10餘輛坦克和數百名步兵的一次次進攻的場面。最後,一片火海的陣地上只剩下副指導員和6名負傷的戰士,但松骨峯依然是敵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鏖戰長津湖

在第二部分“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展區,現場設置了冰天雪地的鏖戰長津湖景觀,一批志願軍戰士埋伏在雪地裏,有的戰士已經閉上了雙眼。1950年的冬天,朝鮮半島遭遇5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氣温最低近零下40攝氏度,長津湖畔到處是白雪皚皚,人走在雪裏只能露出上半身。現場解説員介紹,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成建制被凍死的情況不在少數。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後,人們在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戰士身上發現了這封絕筆信。

現場展出的志願軍第20軍第60師第179團1營副政治教導員楊石毅的入朝作戰記事本,長津湖戰役期間,該營2連7班、8班27名同志在阻擊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戰鬥中全部壯烈犧牲。楊石毅在惡戰結束後來到現場,記錄下烈士們犧牲的壯烈情形。

“……八班的陣地在山腳下,離公路只七八十公尺,他們挖的都是散兵坑。他們為反坦克而離開了工事,因為打坦克是越近越好,足以證明他們,雖然初和坦克戰鬥但沒有害怕它……我們又看到了二十七位烈士倒在血泊裏的情況,他們的子彈已打完,榴彈已打完,每個烈士的小手指上還掛着三四個一二個的鐵圈……”

血戰上甘嶺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上甘嶺戰役中,被炸斷50多處的電話線。這也是首次展出的文物。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上甘嶺是志願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聖山的前沿陣地,陣地突出,楔入敵方,直接威脅着敵軍的金化防線。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起“金化攻勢”,在大量火炮、坦克、飛機的支援下,分6路向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起猛烈進攻。企圖在志願軍的防線中央打開缺口。

志願軍第15軍防守部隊,依託坑道工事,與敵展開反覆爭奪戰。打退“聯合國軍”多次衝擊,戰鬥異常激烈,597.7高地半小時內便落炸彈七、八萬發。在反擊597.9高地戰鬥中,某連排長孫佔元兩腿被炸成重傷後,仍頑強地指揮戰鬥,並用繳獲的兩挺機槍輪流射擊,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

1952年10月19日,志願軍再次反擊597.9高地時,衝到半山腰突遭敵機槍火力點射擊。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2營通信員黃繼光所在部隊被敵火力壓制前進受阻,挺身而出,帶領兩名戰友執行爆破任務。在連續摧毀敵多個火力點後,他身負重傷,頑強爬向最後一個火力點,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瘋狂掃射的機槍眼,壯烈犧牲,以生命為戰友開闢了前進道路。

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在僅有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後投擲炸彈190多萬發,平均每天24000發,每秒鐘6發,每平方米土地76枚。戰鬥之激烈殘酷,為世界戰爭史上所罕見。

在現場展出的上甘嶺戰役中被炸碎的岩石,一鍬岩石裏有70多塊彈片;黃繼光犧牲處挖出的爆破筒也在這裏展示。

朝鮮停戰協定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現場使用的硯台、毛筆、銅筆架、銅鎮尺。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有一些重要歷史場景也是第一次在展覽中呈現。比如簽訂停戰協定,三方的統帥其實並沒有到板門店,彭德懷是7月28日上午在開城簽字,金日成7月27日晚上在平壤簽字,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是在汶山籤的字,7月29日下午,談判雙方在板門店交換籤字文本,並公佈停戰協定文本,上述歷史圖片與簽字儀式現場使用的硯台、毛筆、銅筆架、銅鎮尺等文具一起展出。

現場展出的照片顯示,1953年7月27日下午1時,所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陸軍上將馬克·克拉克於汶山在停戰協議上簽字。馬克·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令人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

為了促進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緩和亞洲緊張局勢,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宣佈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8年年底全部撤離朝鮮。1958年10月25日,最後一列志願軍歸國列車即將駛上征程。1958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接見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高度讚揚抗美援朝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

志願軍老兵物品

展覽最後的兩個壓軸專題展區,一是2014年起第一批至第七批我國從韓國迎回的志願軍烈士遺物;一是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這個展區裏,右邊是“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左邊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火神山醫院一線醫護人員的抗疫日記本。17歲入朝作戰後拍攝的黑白照片、戰勝新型冠狀病毒後與醫護人員互致軍禮的照片、火神山醫院出具的出院證明……與志願軍老兵張兆堂有關的4件物品在展覽中展出。

據新華社報道,站在展櫃前,張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樣展示給記者。“我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相當於又打了一仗,這一仗,我又打勝了。”老人説,志願軍敢打必勝的信念一直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時給軍隊的白衣戰士們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也是為了和他們相互鼓勵。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影記者 王遠征

編輯 陳思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01 字。

轉載請註明: 抗美援朝70週年主題展週日開放,新京報記者帶你先睹為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