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2021第五屆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採風團走進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記者劉建維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何鵬、許文秀 通訊員陳欣、徐暉)高光時刻,高職榜樣。5月10日下午,2021第五屆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採風團走進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來自全國近40家主流融媒體的教育記者朋友們走進校園,瞭解學校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的發展和變化。

搭建模塊化課程體系 創新人才培養“中國範式”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圍繞服務於豪華郵輪等高技術船舶智能製造產業升級對人才品德、職業素養、技術、能力、知識、方法綜合需求,研究構建“雙主體——六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媒體團一行參觀校史館。記者劉建維 攝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負責人陳彬介紹,專業羣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與中船工業集團、中船重工集團、招商工業集團等船舶類企業深度合作,組建“豪華郵輪智能製造工匠班”等形式的訂單班,融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開展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

此外,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建立高度融合的“四化對接,能力遞升”模塊化課程體系,探索實施育訓結合的“1+X證書制度”。專業羣以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造船技術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獲取“X”證書為有效途徑,加強專業羣課程體系整合優化。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媒體團一行參觀校史館。記者劉建維 攝

“我們將智能製造新技術、新工藝引入課程。”陳彬院長向記者介紹專業羣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1+X證書制度”,“圍繞智能製造典型環節,構建模塊化、從基礎到核心多層次、能力螺旋上升培養的‘四化對接,能力遞升’專業羣課程體系。以學生創新能力、就業能力提升為重點,與不同的模塊化課程對接,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

培養造船工匠型人才 服務船舶製造產業走向高端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通過現代學徒制、訂單、雙元方式培養造船工匠型人才800名以上,服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走向高端。專業羣開展多元社會人才培訓服務,提供“雙師型”教師培訓服務。以一流的職業與技能培訓服務地區、行業,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媒體團參觀學校相關專業。記者劉建維 攝

面對自己的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的王浩傑同學經歷了由不適應到漸漸的喜歡的過程。“剛開始,我在專業學習上遇到了許多困難,在經過老師悉心指導後,這些問題都變的迎刃而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不驕不躁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會看到勝利的曙光。”王浩傑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驗。

近五年,專業羣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率均超過90%。70%畢業生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等國家超大型船舶與航運骨幹企業就業,湧現出“遼寧艦”電氣系統負責人王長海、畢業5年成為全國勞動模範的許勇、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榮譽稱號的發明達人李佔鵬等優秀畢業生。

“歡迎各位考生報考以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為代表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類專業,為精彩的職業努力學習,為適應智能製造勤練技能,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添磚加瓦。”陳彬院長期盼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加入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媒體團參觀學校相關專業。記者劉建維 攝

據瞭解,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羣以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為核心,由船舶動力工程技術、船舶電氣工程技術、數控技術、焊接技術與自動化等專業組成。專業羣服務“海防安全、海河運輸、海洋開發、新型工業化”創新發展,圍繞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糾錯】編輯:何鵬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4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育造船業的“大國工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