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詔令岳飛班師,北伐並不被看好?
文|小河對岸
宋高宗詔令岳飛班師,一直是歷代許多人心中的憾事。然而,客觀地來説,即便宋高宗全力支持岳飛北伐。而以南宋當時的各方面條件來説,北伐前景也很難被看好。而後人之所以將之引為憾事,其實更多地是站在民族情感因素上,認為宋高宗毀喪了北伐的最好機遇。
然而,縱觀我國整個歷史長河,可以發現我國近代以前的南方政權,其北伐次數也可以説是數不勝數,這其中肯定有很多比岳飛北伐還要好的機遇。拿最為著名的桓温、劉裕北伐舉例,桓温與劉裕的文韜武略可以説並不遜於岳飛,更為重要的是這兩人在實際上就等同於南朝皇帝,可以動員南朝整個資源,也沒有“奸臣”能從中掣肘,而此時的北方,還是分裂的態勢。
然而,桓温與劉裕北伐卻都是夢幻一場,有好的開頭卻沒有好的收尾。南朝北伐真正獲得成功的,其實僅有明初朱元璋那一次,其成功率之低不得不讓人深思。而相反北方政權南下,攻取江南半壁卻較為輕易。
陸游臨終之際,曾寫下一首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但令人啼笑不得是:大宋的王師不但沒有收復中原,反而最終被蒙元吞滅,陸游的子孫遭遇了比陸游更為慘烈的亡國之痛。
那為何即便宋高宗支持岳飛,北伐仍舊不被看好呢?
首先,南方的地理較為分裂,並不利於整合,故在力量動員上往往就弱於北方。僅從疆域上來看,南宋的疆域並不比金國小多少。但是,我國南方多丘陵地帶,各地多為山川阻斷分割,不但交通不通暢,彼此的語言、習俗等差異也都很大。實際上,南宋能有效統治的區域並不大,其主要集中在長江一線的江南及湖廣地區。
故而,南宋能動員、整合的力量實際上很小。而以南宋當時的條件,顯然不可能去大規模動員、整合今天的兩廣、貴州、福建等地區的力量去北伐。而我國北方卻有遼闊的大平原,其動員的功效顯然非南方地區可比,實際上一旦某政權據有了這遼闊的大平原(中原),就基本了確立了統一全國的優勢地位。
再則,南宋其實更需要休養生息。南宋統治的核心區域,主要位於江南及湖廣地區,而這兩個地方又都遭到戰亂的破壞。金兵曾大舉南下(搜山檢海捉趙構),禍亂了大片江南地區,而湖廣地區亦有鐘相、楊幺起義。雖然,南宋擊退了金兵,並平定了鐘相、楊幺起義,但這些地區卻滿目瘡痍,受損嚴重,急需休養生息。而如果朝廷此時再繼續北伐,各方面的兵役賦税等繁重負擔會逼得百姓不得不起義。
第三,南宋的軍隊缺乏戰馬,在戰場處於被動。在冷兵器時期,戰馬是最為重要的戰爭資源,從成語“兵強馬壯”中,即可體現出戰馬在戰爭中的地位。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通常都設有司馬一職,即是負責軍事的長官。司是掌管的意思,“司馬”的本意,即是掌管馬匹。南宋軍隊以步兵為主,並不是説步兵在與騎兵對陣時是如何如何地劣勢。
而是在冷兵器時期,騎兵的機動靈活性更符合兵道,一則,騎兵對後勤的依賴性沒有步兵那麼高。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的騎兵南下都沒有後勤,完全靠戰場劫掠(遼人稱之為打草谷),在特定的時候,甚至虜百姓為食。二則,騎兵的戰場優勢更在於能以逸待勞、避實擊虛。步兵即便能在戰場擊退騎兵,但由於攆不上騎兵,也無法殲滅掉騎兵的有生力量。相反,騎兵卻可以襲擾、切斷步兵的後勤補給線,繼而圍殲掉步兵。
所以説,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屬於騎兵的時代。而從遼到女真再到蒙元,遊牧漁獵民族的騎兵與大規模組織能力是越來越強。而南宋要想野戰徹底消滅金國騎兵,至少得需要20萬左右的騎兵,而南宋的軍隊中只有岳飛部有少量的騎兵。岳家軍約有十萬,最為精鋭的背嵬軍(騎兵)也只有八、九千人,而背嵬軍的馬匹還是取自於偽齊劉豫的騎兵(金國給劉豫配備的馬匹)。
第四,從當時的戰場形勢上來看,宋軍也並沒有獲得絕對優勢。岳飛北伐雖已逼近了汴梁開封,但實際上已經孤軍突入。其時,宋軍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即川陝線的吳璘部(吳玠已去世),東線的韓世忠部、中線的張俊部以及西線的岳飛部。除了岳飛部有所突破之外,其餘三部兵力基本在僵持局面。一旦孤軍突入,戰線越長,就越為兇險。而北方多平原地區,本就利於騎兵作戰,
即便岳家軍能收復故都汴梁,但更多地也是政治意義。汴梁開封地處中原,無險可守,很容易遭到圍困。在金滅北宋過程中,就有兩次開封圍城,在第一次金兵南下過程之中,宋徽宗為了逃命,讓位於宋欽宗。其後,宋徽宗見金兵退去,又返回了開封,結果第二年就發生了靖康之變(史載:靖康元年正月己巳,(宋徽宗)詣亳州太清宮,行恭謝禮,遂幸鎮江府。四月己亥,還京師。明年二月丁卯,金人脅帝北行)。
劉裕北伐也是如此,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天下震動。但就軍事戰略上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反而成為了自己的包袱,既拉長了自己的戰線,又分散了自己的兵力。此前就有人勸赫連勃勃南取長安為基業,而赫連勃勃卻説道:..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併力於我,眾非其敵,亡可立待。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
歷史上的南北對峙,多以淮河為界,並不是淮河難以逾越。而是一旦逾越了淮河,即便佔領了對方領土,也很難固守住,且不便救援,很容易被對方吃掉。而無法消滅掉對方有生力量,卻去佔據難以固守之地,就會給對方削弱自己的機會。
第五,金國正處於上升期,也並非北伐的最佳時機。很多人都有誤解,誤認為岳飛北伐,已殲滅了金軍的主力。實際上,並非如此,步兵對陣騎兵,即便取得勝利,也很難消滅掉對方主力。郾城大捷、朱仙鎮大捷,並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具有轉折意義。這從宋金議和之後,金國在軍事上仍擁有主動,並能大規模南侵就能得到印證。
岳飛北伐之際,金國開國並不久,很多將領都是其太祖太宗時期的人物。而我國曆史上的政權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太祖太宗時期,往往就是這個民族、國家最為清明、最有戰鬥力的時候。而在別人正處於上升期,最具戰鬥力的時候,去消滅他的成本是最為巨大的。唐高宗滅高句麗就是如此,並不是李治比李世民英明,而是李治的機遇比李世民要好,高句麗內亂了。明初朱元璋討伐蒙元也是如此,此時元朝的政治早已糜爛透頂,早已喪失了有效組織能力。
雖從民族情感上來説,北伐擁有政治正確性,但以當時南宋的國力與處境來説,驅逐金人、盡復北方失地,實際上很難做到。史學家趙翼就曾説道:書生徒講文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宋之南渡,秦檜主和議,以成偏安之局,當時議者無不以反顏事仇為檜罪,而後之力主恢復者,張德遠(張浚)一出而輒敗,韓侂冑再出而又敗,卒之仍以和議保疆。歷史上的北伐很少獲得成功,並不是單單缺少岳飛那樣優秀將領,而是需要國力的支撐與更為合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