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本科生不寫畢業論文,行嗎?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最近,“如何評價中山大學新規‘本科生畢業論文不能寫綜述類論文’”的話題引發網絡熱議。有人認為,不允許本科生寫綜述類畢業論文,降低了論文拼湊、抄襲的可能,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有一些人表示不能寫綜述類論文是強人所難,一些學科本身就很難作出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對於缺乏學術訓練的本科生而言,能夠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綜述類論文就已經不錯了。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有人乾脆拋出了“要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觀點——既然學生無法實現寫論文的預期效果,那麼與其在將就中不適,不如取消這項考核,讓學生和負有指導職責的教師都得到解脱。還有人橫向比較國外許多高校的做法,提出本科生寫畢業論文並不是所有學科的慣例。

其實,為了降低本科畢業論文的難度,讓學生“平安”畢業,大學已經作出了不少努力。在允許學生自選選題的基礎上,有的院系和專業會給出畢業論文選題的參考目錄。學生依照教師提供的選題寫作,就不用費勁尋找其他選題。但是,這也帶來了新問題,那就是不少本科論文的選題看上去大同小異,甚至後幾屆的學生會把前面學生研究過的問題再研究一遍。

如何平衡對論文的創新性要求和學生的完成度,對一線教學來説並不容易回答。一方面,儘可能讓學生滿足畢業要求順利畢業,是教育工作者發自內心的期許;另一方面,如果為了讓學生拿到學位而故意“放水”,無疑脱離了畢業論文考察的初衷,也有違高等教育的使命職責。

在規則層面,對本科生要不要寫畢業論文並無強制性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對授予學士學位僅提出兩條學術水平的標準:(一)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二)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針對本科生雖然提到了“畢業論文”,但後面還加上了一個括號,表示可以用“畢業設計或其他畢業實踐環節”替代畢業論文。

而在各大高校的執行層面,每所大學的不同院系都存在不同操作。例如,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官網公佈的《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基本要求及格式》中,明確“畢業論文寫作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論文寫作在教學計劃中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設置,共6學分”,並要求“所有學生均須參加畢業論文答辯”。而根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公佈的一份《本科生科研作品替代畢業論文(設計)暫行辦法》,學生申請後可以用科研作品替代畢業論文。

既然本科生畢業論文本來就是“選答題”,為什麼高校和學生依然為之苦惱?對“論文”的路徑依賴,限制了許多學科在豐富本科生畢業考查形式上的作為。無論是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還是其他形式的科研作品考察,起關鍵引導作用的都是指導教師。而指導教師作為專業的學術研究者,對論文這一形式無疑更加熟悉。很多教師在長期的學術訓練中養成了“論文式”的思維習慣,考察教師專業水平往往也只有論文專著發表這一主要指標。在這一現狀下,指導教師便更傾向於讓學生寫畢業論文。

對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的傳統更堅持的專業,往往也是“學術性”更強的專業。有的學科是高等教育“自由而無用”的體現,傾向於理論研究是其天然的定位。然而,有的學科本身有着強烈的行業實踐指向,理論研究的資源大量來源於行業實踐,其成果也應當用於指導行業實踐。比如,表演專業就是為培養表演人才服務的,新聞系就是為了新聞行業發展服務的。如果脱離實踐而追求“純粹的學術”,恐怕是本末倒置,沒有認清學科發展建設的意義。

因此,解決本科生該不該寫畢業論文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學科自身定位和學術研究生態。比如,在師資配備上,如果缺乏具有行業實踐經驗和創作能力的教師,那麼對學生進行實踐層面的指導就無從談起。有的實踐類學科的教師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缺乏行業實操的磨鍊,指導學生寫學術性質的畢業論文尚可,而要他們指導自己也不熟悉的行業實踐作品,恐怕就存在一種本領恐慌。

應該明確的是,以其他形式來取代畢業論文的考察,並不違背“加強本科教育”的要求。正如很多文章所分析的,目前,本科生未來從事學術研究的比例極低,他們在大學期間更需要積累專業知識,掌握紮實的實踐能力。加強對本科教育的考察,不應侷限於理論層面,體現本科生學科能力的也不該只有論文這一種形式。

結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路徑依賴,以畢業設計、科研作品等形式考察本科畢業生,需要高校教學理念和方法的重大調整。回答本科生能不能不寫論文的問題,先要問高校是否做好準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