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為什麼周朝可以維持800年?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經典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説是868年,兩者相差近一百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首先,所謂的周朝應該將西周和東周分開講。

  周朝國祚綿長,西周和東周前後八百年國運,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應該歸功於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設計。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於文獻中的夏朝,夏商兩代是中國王權的初創時代,夏王和商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整個華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獨立、各自為政的方國體制。西周之所以能從西部小邦而滅掉大邑商,與這種鬆散的方國體制有着密切關係。

  西周滅商之後,採取了基於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國領土被分封制聯繫在一起,諸侯國家與周天子有着一系列複雜的義務-權利關係,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創制,宗法分封制對周王朝政權的鞏固有着關鍵的作用。作為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經濟紐帶——井田制,同樣也有利於王權的鞏固。

  第二,周公制禮作樂,也是周朝國祚綿長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損益夏商舊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禮樂制度,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遵守。禮樂制度是周朝統治的文化基礎,在平民以上的階層都形成了一種文化共識,這種共識無疑有利於加強整個國族對於周王朝統治合法性的認同。

  第三,周公及時在東方區域建立政治和軍事存在,為日後的遷都奠定了基礎。西周初年,周公為了防備東方的殷頑民反抗,營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謂的成周。成周的營建,為周王朝提供了緩衝的餘地,日後,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得以東遷,到洛邑繼續延續國祚。

  第四,周天子並不強大的王權,使得虛君成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個諸侯不會輕易去篡奪中央王權。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個諸侯國有着很大的自主權,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沒有強力控制能力,但是實際上這種制度恰好有利於政治的穩定。在周天子強大時,他對諸侯國有很大的約束能力。

  到了東周時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勢力衰微,但是他仍然是宗法分封制的核心,是諸侯的大家長,這種近乎虛置的君權卻沒有人有能力去篡奪,如果哪個諸侯有野心篡奪這個似乎已經不強大的君權,勢必遭致別的諸侯羣起而攻。所以,春秋時代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很有市場,而楚國的問鼎輕重則會遭致羣攻!

  周朝能夠延續國運800年,源自落後的生產力,道德至上以及分封制度。

  生產和製造工藝集中在中央

  周朝時期的最高生產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周朝中央,甚至諸侯國都不具有。中央,諸侯,民眾,三者之間的生產力對比相當於現在的美國,中國,非洲原始部落。生產力最直接的體現在青銅器的製造。中央掌握了最精美的青銅器製造工藝,並把這種工藝上升到神受。各個諸侯國朝貢或做出重大貢獻的時候,賞賜精美的青銅器是最重要的當時。生產和製造工藝集中在中央是周朝國運長久的重要原因。

  尊崇周朝中央的道德至上

  周朝分東西。西周滅亡,周平王遷都,東周開始的原因,不是由於平民或奴隸起義,也不是由於各諸侯國造反,而是因為西戎攻擊了國都。雖然中間有申候的原因。但主力在於西戎。楚莊王曾向中央問鼎,被王孫滿以諸侯不可問鼎,周朝天命未絕,便將楚莊王逼走了。如果放在後世任何一個朝代,不打過不分高低,怎麼可能一句天命未絕酒退兵。

  分封諸侯國鞏固了中央

  武王發周滅商之後,分封有功之臣,同姓王族自己五帝后人。其中以同姓王族最多。中央一方面掌握了最先進的生產製造工藝,一方面加深王權神話思想。各個諸侯國對於中央的感情不同,有親有疏,為了利息,以尊崇中央的目的相互牽制。春秋五霸時期,每一個霸主的出現,都需要中央形式上的認可。齊桓公在具有了稱霸實力之後,由中央賜予方伯稱號,才真正稱霸。最不把中央放在眼裏的秦朝也多次獲得祭肉的賞賜。在春秋乃至戰國前期,各大諸侯國由於實力相近,以尊崇中央的名義,各國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東周可以獲得生存。戰國後期,實力平衡被打破,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一家獨大,最終滅掉了東周。周朝滅亡。

  事實上,西周末期,各大諸侯國就已經從實力上超越了中央。幾百年的尊崇中央思想深入民心和分封國的相互牽制,延續了周朝幾百年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