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基礎,從這個基礎開始,我們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平行的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是説話表達其實可以進行各種信息的傳遞和交換。
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每個人説話的方式總是在不斷地進行變化,而這個變化又會給每個人帶來更多的不一樣的成長。音節、單字詞、詞組、短句、長句以及語法等等都是語言發展過程的體現,人類幾千上萬年來的語言財富在這一刻朝每個孩子敞開,任由他們索取。
語言對於人類來説,不僅承接了信息之間的交換和流通,更有效連接了思想和情感的傳遞,一句“爸媽”不知道讓多少家庭冰散雪消,一聲問候,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鼻頭一酸。説話發音帶給我們的,不是冰冷單調的字音,而是情感充沛的暖人話語。
發音,就是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聲腔三大要素節制氣流從而發出聲音的方式,包括髮音時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氣流強弱的情況及聲帶是否振動等幾個方面。
發音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流利的進行交流,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發音氣息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説話發音時,將每個字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
因此,説話不清楚對語言表達的影響可不僅僅在於內容傳達的不清楚,更在於整個發音過程的不連貫。如果不改變這種錯誤的發音狀態,即便像“樹懶”(出自電影《瘋狂動物城》)那麼慢吞吞説話也沒什麼用。
有很多家長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孩子説話不清楚的問題很難提早發現呢?
這個問題估計困擾家長們很長時間了。的確,孩子説話不清楚的表現很難一開始就被發現,往往得等到孩子兩歲多,甚至是三四歲的時候才有所察覺。
其實這和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特徵有那麼幾分關係,讀過之前文章的家長們可能多少有點了解,兒童語言發展並非一蹴而就,他們依舊還是需要時間來一點點成長。音節、字詞、句子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而説話不清楚的問題就正好出現在這個時候。
每個孩子在剛開始説話的時候都是説不清楚的,因為他們的發音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對於字音的掌握也不夠熟悉。只有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多數孩子語言不成熟的地方才會慢慢得到改善,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才能夠變得清晰準確。
但是有一些孩子的語言發展卻沒有得到完整系統的語言教導,當初父母們教導孩子説話發音的時候稍微偷了懶,於是導致孩子學會了錯誤的發音或者不知道該如何調動哪個發音器官發聲,結果孩子的發音出現了問題也沒有得到矯正。
父母們當初教孩子字音的時候偷了懶,導致最終的苦果還是得孩子嚥下去。如果孩子説話不清楚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矯正也算得上是“亡羊補牢”,但是很多粗心的父母不太會注意到孩子説話的問題,於是錯過了最佳的矯正時間。
説話不清楚大多是錯誤的發音習慣、發音方式或者語言環境的不良導致的,因此及時矯正便不會影響孩子之後的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