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自古紅顏多薄命,其實名將也難善終!當功高震主時,當囂張跋扈時,當擅權亂令時,總之當主君感到王(皇)權受到威脅和無法從容指揮時(不聽話),名將的輝煌也到了終點,離死亡近在咫尺了。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白起、李牧為君王所忌,慘遭殺害;廉頗客死他鄉,成了孤魂野鬼;只有王翦功成名就,子孫多福,可是到了秦末也跟着暴秦一起毀滅了。
四大名將共同特點就是戰功卓著,不同點就是所遇君王和自己的性格不同,也就這兩點不同,決定了各自的命運。
殺神白起
白起名列武廟十哲之一,除了武成王姜太公(姜子牙)為主祭,漢留侯張良為配享(副祭),他名列第3。可見在後世人眼中,他可以説是戰國第一名將,地位猶在孫武、吳起之上。
白姓源自嬴姓、羋姓,白起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世家豪族中。因此,他自幼見識廣博,又熟知兵法。
白起長大後,秦國正是秦昭王執政,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即位之後,勵精圖治,繼續實施變法,尤其是推行軍功爵制,讓喜歡用兵的白起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一戰成名,白起領軍屠滅韓魏二十四萬聯軍,徹底打通了秦軍東進之路。
公元前292年,白起領兵攻魏,一戰奪取魏城11座,為秦國兵出崤函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80-278年,白起三次伐楚,攻陷楚都郢城,焚燒楚王墳墓,逼迫楚頃襄王不得不遷都避戰。因功,白起獲封“武安君”,由此天下皆知。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為帥戰勝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坑殺40萬降卒,使得趙國再也沒有跟秦國爭天下的資本。
此戰,是白起作為武將的巔峯之作,“殺神”的稱號由此而得,而正是因為此戰,導致了將相失和,為白起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當時的秦相是范雎,韓趙二國擔心白起發動滅國之戰,因此重金賄賂范雎,並諫言停止白起的進攻,如果白起再獲大勝,那威望和軍功,必將超過相國,到時你范雎如何自處?難道要讓出相國之位嗎?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因此,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的理由,勸説秦昭襄王答應了韓、趙兩國割地求和請求。白起在軍中聽聞此事前後經過,從此與范雎勢不兩立。
公元前257年,秦王連續派出王陵和王齕兩路主帥攻趙都敗於聯軍之手。此時,秦王想重新啓用白起為帥,可白起並不願意,還以病體不便推辭。
秦王和相國再三懇請,白起才緩緩而行,當駐足杜郵時,收到秦王特使的賜死旨意,白起仰天長嘆:“我有什麼罪過啊,竟落得如此下場?”説罷,拔劍自刎。
白起之死,死在其剛硬的性格,死在其不給秦王留絲毫顏面,死在了秦王覺得白起不能掌控了。總之,很大的過錯在於自身,少部分過錯在於秦王。
李牧死,趙國亡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唯一能撐住危局的良將。和白起一樣入武廟位列七十二子之一。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將出身,他的任務就是長期駐守雁門郡,防備匈奴的寇邊。他在做邊軍統帥時,最精彩的一戰,就是用戰車、騎兵和步卒的組合,一戰消滅匈奴10萬人馬。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以步兵部隊為主,一戰全殲騎兵部隊的典型戰例。
李牧領兵可謂戰無不克,百戰百勝,他又相繼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使得十多年裏,匈奴不敢派兵犯趙國邊境。
公元前244年,樂乘與廉頗火併,雖然廉頗打跑了樂乘,但趙國也沒有了廉頗的容身之地,廉頗一氣之下投奔了魏國。當時,藺相如早已去世,名將廉頗逃亡,李牧能文能武,便成為朝中重臣。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攻趙,一路凱歌,直奔趙都邯鄲。趙王遷從雁門調回李牧,命其為大將軍,指揮全部趙軍與秦軍死戰。經過一番激戰,趙軍大破秦軍,李牧因功獲封“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軍兵分兩路攻趙,李牧與副將司馬尚配合,略施小計大破兩路秦軍,使得趙國形勢轉危為安。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統兵60萬伐趙,與此同時秦王實施反間計,花費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使其向趙王遷進讒言“李牧勾結秦軍,包藏禍心”。
昏庸的趙王,聽信一面之言,設計斬殺了李牧。李牧死後只過了三個月,王翦攻破邯鄲,俘獲趙王遷,趙國滅亡。
兩個“武安君”,同樣的命運。李牧之死,與白起不同。他死在了昏庸的君王手中,自身並沒有過錯,他是一個真正的軍人,也是個優秀的統帥,奈何跟錯了人,結果落了個悲慘的下場,好在整個趙國不久就給他陪了葬,在九泉之下也該瞑目了。
廉頗老矣,客死他鄉
廉頗在後世的名氣很大,“負荊請罪”、“將相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些耳熟能詳的典故,都來自廉頗之事。他與李牧同樣都是武廟七十二子之一,被後人所崇敬。
廉頗是在李牧之前,趙國最厲害的統帥,以勇猛果敢,聞名於諸侯。
公元前283年,廉頗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此後,小勝不斷,因功拜上卿。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堅守不出,成功抵禦住了秦軍的猛攻。使得秦王不得不使出離間計,讓趙王臨陣換下老成穩固的廉頗,讓趙括成為主帥,被白起抓住弱點,一戰坑殺40萬趙軍精鋭。
公元前251年,燕國趁趙國戰敗虛弱之時攻趙,遭到廉頗的迎頭痛擊,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大勝,因功被封“信平君”,拜假相。
趙孝成王去世,趙悼襄王繼位,立即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取而代之。這一行為,使得廉頗暴怒,不僅帶兵打跑了樂乘,自己也出逃到魏國去了。
魏王雖收留了他,但並不信任和重用他。當趙國被秦國肆意揉捏時,趙王想起了廉頗的好處,想重新啓用他,可是奸臣郭開又出場了,他賄賂趙王使者,讓他説假話“頃之三遺矢矣”,趙王聽後,遂不用廉頗。
楚國聽説廉頗在魏不得志,便迎廉頗到楚國為將,但之後,廉頗再無用武之地。最後抑鬱不樂,死在楚國的壽春。
廉頗雖得善終,卻也客死他鄉,做了孤魂野鬼。他的不得志,自身性格暴躁加之趙王昏庸聽信寵臣之言有關,廉頗的遭遇比之白起、李牧要好,但比起王翦要差得多。
王翦得遇明主,深藏功與名
王翦與李牧、廉頗同為武廟七十二子之一,比之白起武廟十哲地位要低。但他是戰國四名將中最有智慧,也是最幸運的一位。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王翦是周靈王之後,出身名門。從小喜研軍事,陪侍嬴政左右。
公元前236年,王翦初出茅廬領兵攻趙,一連攻下九座城池。此後,真正成為白起之後一代戰神,先後率軍攻破趙都邯鄲,掃平三晉,攻滅燕國,又消滅了楚國,擁有滅三國之大功。隨後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大勝,凱旋而歸時,因功被封“武成侯”。
眼看秦國就要大一統了,王翦卻選擇了激流勇退,他知道大勢所趨之下,換了誰去統軍,秦軍都是無敵於天下了。
此時,已經封無可封,再要立功就要犯君王忌諱了,所以他選擇了明哲保身,問秦王嬴政要金錢、要美女、要僕役、要房子……總之,想到什麼,就要什麼,越顯得貪得無厭,秦王就會越放心。因此,他得到了大量秦王的賞賜,也是王家成為秦帝國軍中最大的兩根支柱之一(另一個是蒙恬家族)。
王翦的幸運,源自他的政治智慧,源自他能屈能伸圓滑的處事之道,更源自遇到了當時天下獨一無二的英明君主。
對於天下名將,想得個富貴善終,最好的幸運就是找個好主公,秦始皇就是其中之一,從不亂殺功臣,僅此一點,就可看出始皇帝的胸懷之寬廣和格局之遠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8 字。

轉載請註明: 戰國四大名將,2人遇害,1人出逃,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