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孩子熬夜,家長撕了作業本!孩子不寫家庭作業不行嗎?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張微信聊天的截圖,家長在家長羣裏面@老師,問老師睡了沒?
老師疑惑的回了一句“睡了,怎麼有事嗎?”
結果家長回答説:你睡覺了,我閨女還沒睡覺呢!你給孩子不知那麼多作業,憑什麼你能睡覺?我閨女半夜十二點都不能睡?
對話在深夜,結果很多家長都出來附和説:我家孩子也沒睡,寫作業呢!
之前有一位台灣爸爸在發現孩子在五年級之後,作業越來越多。
而且在這些作業裏面,有很多抄寫的作業,內容有課本22頁之多,這位爸爸認為“大人一晚上都沒辦法完成”,於是把孩子的課本撕了,給孩子轉學了。
這位爸爸認為這樣壓抑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成為一個寫作業的機器,是學校和老師的失職。
對於家庭作業,除了跟老師提出質疑的家長,更多的家長感受還是挺複雜的。
一方面,心疼孩子作業太多,晚上做作業要到半夜,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睡眠和身體健康。
另一方面呢,又覺得老師佈置家庭作業,也是為了讓孩子温故知新。這樣能幫助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也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是考察孩子學習很好的方法。
那麼家庭作業多,對孩子來説到底是一件好事嗎?
作業多不是一件好事,辛苦不代表勤奮。
很多老師和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中,很容易把辛苦和勤奮搞混。認為孩子只要辛苦的去做了就會收穫到同等的回報。於是很多老師給孩子佈置題海作業、抄寫課本的作業,父母負責監督。
但是,在學習上並不是這樣的,甚至有可能,孩子付出的努力越多,反而受到的傷害更多。
作業多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思維惰性。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學生的那種畸形的腦力勞動,不斷的記誦、死記硬背,會造成思維的惰性”、“他腦子裏的一切東西都混雜成一團,以致他在一項很基本的智力作業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在小學的時候,孩子正是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候讓孩子形成思維的惰性,形成“假裝努力”,對將來的學習有害無利。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老師曾經在國慶假期佈置過這樣一項作業:把整本書中的英語對話全都抄寫兩遍。如果覺得自己以後能背會,就不用抄寫,假期過後我抽查。
結果班裏只有不到10個學生沒有做這一項作業:相比動腦子思考,學生們更願意做“體力上的付出”。
作業多,不僅不能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還會影響孩子的字體。
而且,在抄寫的過程中,為了趕緊寫完,手上也不會注意字體,對練字也沒有起到作用,反而讓學生對學習感到厭惡、麻木。
所以,家庭作業多,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但是,不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可以嗎?
相信很多老師和家長會反對:有家庭作業,孩子還天天想着玩,要是沒有家庭作業了,孩子還不得“瘋”了呀!
其實佈置家庭作業,也是有好處的。在孩子的學習中,需要“預習-學習-檢測-回饋”的過程。
好的家庭作業,能讓孩子温故知新,掌握更多知識、學習習慣和技巧,但是壞的家庭作業卻讓孩子和家長都感覺到憤怒。
之前有一個被當做笑話將的“家庭作業”:在家長的幫助下,讓孩子數一億粒米,要一粒一粒數,第二天還要帶到學校去。
這種缺乏常識的家庭作業,説明老師從來沒有動腦思考過作業是否合理,也説明老師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導致家長對老師這個職位更加的不信任。
怎樣的家庭作業算是好的家庭作業?
老師在佈置做家庭作業的時候,應該結合當時的教學內容,給孩子佈置適當、合理的作業,並且及時根據孩子的作業情況做出相應的反饋。
有一位網友説:“我的姨媽是做老師的,每次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都是親自做過的,然後再給孩子佈置有知識點、有概括性、有內容、有思考性、比較經典的作業。我的姨媽教的班級,學生成績一直非常好。老師的重要之處就在於此。”
佈置家庭作業好不好,其實更多的在於老師是否對學生足夠的負責。
負責的老師會讓孩子學習輕鬆、有效,而且成績還不錯;不負責的老師則會用讓學生努力的樣子,彌補老師不負責的態度。
當然了,大部分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還是比較合理,對孩子的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作為家長,當孩子做不完作業的時候,也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發呆造成的。
如果真的是內容多到孩子受不了,父母可以單獨找老師反映問題,瞭解一下是作業太多或超綱了,還是自己孩子在學習當中遇到什麼瓶頸困難了。
像上面,這位家長半夜在羣裏質問老師,引起其他家長的憤怒,是一件可不去的事情。
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的學習上,是合作、相輔相成的關係,和平溝通能讓事情解決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