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三國時代一種老古董兵器,成了明朝看家寶,差點把李自成逼上絕路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李自成,陝西米脂縣人,生於1606年,死於1645年,明朝末年的農民義軍首領,大順朝創始人,也是明末清初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很多人印象中,都會想當然認為是清朝滅掉了明朝,實際上,當時的清朝還真不具備那種實力,跟明朝打了二十多年,一直被牢牢堵在山海關外,李自成才是明朝的掘墓人。

李自成出身於陝北貧苦農家,年輕時當過驛卒,還在明朝甘州總兵楊肇基手下當過幾天大頭兵。崇禎二年(1629年),李自成所在的部隊發生譁變,飢寒交迫的士兵們長期得不到軍餉,忍無可忍,殺死參將王國用,投奔到農民起義軍隊伍中,李自成由此開始他的造反生涯。

李自成雖是普通農民出身,但膽識過人,義氣豪爽,打起仗來悍不畏死,還有着出眾的軍事頭腦,很快在農民軍中脱穎而出。他先在第一任闖王高迎祥部下擔任第八隊“闖將”,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被眾人擁立為第二任闖王。他的隊伍也迅速壯大,成為明末眾多義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

明朝崇禎帝視李自成為洪水猛獸和頭號強敵,先後派出楊嗣昌、洪承疇、曹文詔、傅宗龍、汪喬年等一批名帥名將,圍剿李自成。但李自成精於用兵之道,他採用極度靈活的運動戰和游擊戰,善於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神鬼莫測。且李自成手下還有一支彪悍的騎兵,被稱為“老營兵”,大都是身經百戰、從刀山箭雨中摸爬滾打過來的百戰精兵,戰鬥力極強,一般的明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李自成的隊伍也越打越強,越打越精,讓崇禎頭痛不已,視之為危及明朝生存的心腹大患。崇禎十五年,崇禎帝任命孫傳庭為陝西三邊總督,全權負責征剿李自成。孫傳庭是明朝末年名將,縱橫沙場數十年,韜略嫺熟,善於用兵,是明朝當時數一數二的將帥之才。

孫傳庭上任後,並未貿然出擊,而是審時度勢,研究李自成的作戰特點,想研發出一套有針對性的破敵之策。他考慮到常規的戰術和兵器,都難以剋制李自成,於是埋頭研究古代兵書,想從中找到辦法。沒想到還真被他找到了。

早在三國時代末期,曾經出現過一種獨特的兵器:偏廂車。當時有一個武將馬隆,為了對付驍勇無敵的鮮卑騎兵,曾經“作偏廂車”,研製出一種木質戰車。這種偏廂車側面裝有厚厚的木質甲板,上面開有箭窗。以人力推動,平時可以作為後勤車輛運輸輜重,進攻時可以充當“裝甲車”衝鋒陷陣,撤退時可以充當防守屏障,紮營時可以首尾連接作為寨牆,有效增加了士兵的防護能力和對抗騎兵能力,使得軍隊的作戰效能大大提升。

孫傳庭靈機一動,就以史書上的圖紙為設計圖,大批量製作偏廂車,前後一共製造了兩萬多輛。為了讓這種三國時代的老古董兵器更有威懾力,孫傳庭還購置一批火銃和佛朗機炮,安裝在偏廂車上。由於火器結合偏廂車,故此這種改進型戰車又被當時稱為“火車”,孫傳庭專門成立了一個車營,用於征剿義軍,視之為明朝的看家寶。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帶領大軍東出潼關,殺奔河南汝州,尋找李自成主力部隊決戰。明軍的車營在實戰中顯現出巨大威力。戰場之上,明朝千百兩戰車鋪天蓋地卷地而來,明軍依託戰車向外開槍射箭,李自成的義軍面對這種戰車極不適應,衝鋒衝不動,射箭射不着,連連敗退,一路潰退,《明季北略》記載,“民軍死者三分之一”,讓李自成遭受到前所未見的重挫。

孫傳庭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接連攻克李自成據守的汝州、寶豐、郟縣,勢不可擋。眼看就要把李自成逼上絕路,關鍵時刻明朝又掉了鏈子。時值夏秋之交,接連下了幾天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明朝軍隊主力又孤軍深入,後勤糧草供應不上,明軍斷糧了。

兵無糧自亂,孫傳庭只得被迫撤兵,想退回陝西就糧。明軍將士餓着肚子,狼狽不堪地往回跑。李自成敏鋭地抓住戰機,向孫傳庭發起全線猛攻。此時的明軍飢寒交迫,兵無鬥志,在李自成的衝擊下全線崩潰,孫傳庭的車營也就此毀於一旦,永遠退出歷史舞台。

參考史料:《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