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良:努力繼承國學傳統,博古通今

郭錫良,1930年生,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評獎委員會主任

1954年夏天,我從武漢大學畢業,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讀語言學研究生。當時,為了創建一門新學科“漢語史”,同時加強北大語言學師資力量,中央決定把中山大學的語言學系調歸北大,王力先生也從中山大學調到北京大學。北大設置了漢語專業和漢語教研室,王力先生擔任漢語教研室主任。語言專業還開設了研究生班,一共招了15個人,分成漢語史5個人,現代漢語5個人,語言理論5個人。我進了漢語史這個班,導師是王力先生。

王力先生為培養第一屆漢語史研究生費盡了心思。1954年我們第一學期的課有高名凱先生的“語言學概論”、魏建功先生的“古代漢語”,王先生自己開“漢語史”,這是新開設的課程,受到廣泛重視,有很多人來聽。王先生講課聲調起伏不大,措辭精要,每一節課講授的內容,記錄下來就能變成一篇文章。1955年上學期增加了周達甫先生的“漢語音韻學概要”,這一年還要求讀段玉裁的《説文解字注》,寫一個讀書報告;1955年—1956年,有袁家驊先生的“漢語方言學概要”、呂叔湘先生的“《馬氏文通》導讀”、魏建功先生的“漢語文學語言史”,還要求寫一篇學年論文,我的題目是《韓愈在文學語言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得到王先生的高度肯定。

王力先生博古通今,他是我國20世紀創立語言學的幾個領頭人之一。他不僅研究漢語史,對語言學的各個門類都有所涉及。關於漢語史的這一套,他設計的培養計劃是很紮實的,重視博古通今,重視實際語言資料。王先生各方面的教導都對我影響很大,這裏想舉一個例子:他開設了一門課,叫作“我是怎樣寫漢語史講義的”。這是王先生在第二次講授漢語史這門課時,專門為漢語史的研究生開設的課程。這門課不僅講知識,也講自己怎麼寫講稿,怎麼備課,怎麼查找、蒐集和選擇資料。這對我們研究生做學問有很大幫助。他還讓我們提意見,我是好提意見的,有的時候經王先生一分析,我就豁然開朗,收穫很大。我就覺得我做學問也應該這樣做。

20世紀80到90年代,我曾任中文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在人才培養上,我走的還是王先生的道路,就是要博古通今,不僅是文學語言相通,文史哲都要相通。我設計本科生的“古代漢語”“漢語史”、研究生的“古音學”“《説文解字》研讀”“《馬氏文通》研讀”等課程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無論是漢語史還是現代漢語專業的研究生,如果讀不懂《説文段注》,讀不懂《馬氏文通》,缺乏閲讀古書的能力,要做哪一行都是有困難的。即使是搞文學,也應該懂文字音韻訓詁,也需要能夠落實字詞句,不然就很難説真正搞懂了《詩經》《楚辭》。

北大中文系的精神必須是博古通今,要博學多識,要繼承國學傳統,也要吸收西方先進經驗。博古通今,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優點。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0日 1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8 字。

轉載請註明: 郭錫良:努力繼承國學傳統,博古通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