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趙昚的身份卻有些特殊,因為他是趙匡胤一脈,趙匡胤的七世孫,而趙構是趙光義一脈,兄弟侄子眾多,為何趙構卻傳位趙昚?
歷史上有一段謎案,在一個雪夜之中,北宋皇宮發生“斧聲燭影”,隨即趙匡胤離奇暴斃,享年50歲,傳聞趙匡義謀殺了大哥趙匡胤,奪取了江山。當時還有一條傳聞,趙匡胤母親杜氏一直希望“兄終弟及”,由趙光義接班皇位,然後再由趙光義傳位給趙匡胤兒子。但趙光義稱帝之後的六年之中,趙匡胤兩個還活着的兒子先後離奇死去,於是趙光義再傳位給趙匡胤一脈就不了了之,江山一直由趙光義後代霸佔,但為何到了宋高宗趙構時,卻把江山還給了趙匡胤一脈,趙構真有那麼“大公無私”?
1127年,這一年爆發了很多大事,靖康之變和北宋滅亡,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九皇子趙構在宋金前線的“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即位稱帝。除了這些歷史大事,還有一件小事:趙構唯一親生兒子趙旉出世了。
1129年,金兵南下,趙構寵信的太監王淵,建議趙構巡視大海,實質避禍於海上,自己負責斷後,但卻將斷後的大船用來裝載收刮而來的財寶,致使數萬宋兵及戰馬失陷敵營,當時老百姓便耳語相傳“船上的財寶都是王淵在平定陳通時,濫殺人民搜刮而來的”等等,激起了苗傅和劉正彥的不滿,隨後兩人以清君側名義發動“苗劉兵變”,誅殺王淵等宦官。
更為重要的是,苗傅和劉正彥趁勢逼迫趙構退位,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於是趙旉成了南宋第二位皇帝。但各地將領並不認同趙旉,反而紛紛勤王討逆攻打苗劉,無奈之下苗傅和劉正彥又廢黜了趙旉,重新奉趙構為帝。很快,“苗劉兵變”被平定,苗傅和劉正彥被處死。
但在這一過程中,皇太子趙旉受到驚嚇,“苗劉兵變”之後三個月,趙旉就在驚懼中去世,趙構失去了唯一的兒子。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對於皇帝而言,無後更威脅到江山社稷的穩定。
為了江山社稷穩定,趙構過繼了兩個養子,即趙伯琮與趙伯玖,但這兩個養子都是趙匡胤一脈,其中趙伯琮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昚。
難道靖康之變中,趙光義一脈全部淪陷金兵之手?肯定不可能,趙光義一共有九子,其不少後代早就散落在南方,比如後來南宋丞相趙汝愚。而且,宋徽宗一共有31子,不少都在後來南宋擔任官職,比如第十二子趙植等。既然如此,趙構為何不選趙光義一脈,反而選擇趙匡胤一脈呢?
需要注意的是,趙構1132年收養趙昚,雖然養子不代表一定繼承皇位,但趙構此舉至少説明,早在1132年時就有傳位給趙匡胤一脈的打算。
1129年,金兵南侵之後,趙構與孟太后分別逃亡,趙構巡視大海,孟太后巡視江西。
所謂孟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趙煦第一任皇后,在金兵南侵之後,北宋王朝滅亡之際,毅然挺身而出,不顧自身的榮辱和安危,力挽狂瀾,與南宋高宗趙構一起,創立了南宋皇朝,可以説沒有孟太后,很難有趙構稱帝,很難有南宋王朝,因此她的意見對趙構影響非常大。
逃亡江西途中,孟太后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隨後孟太后給趙構寫了一封秘信,史書沒有記載內容,但卻有“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的記載。1131年,孟太后去世,1132年趙構收養趙昚,看來孟太后的這個夢,可能與趙匡胤、趙光義的皇位傳承有關,進而影響了趙構選擇。
北宋滅亡之後,有一個被俘虜北去的漢人,在他“北狩時就親見確聞之事”寫成的《呻吟語》中,在金太宗後記有一事説:完顏晟在金太祖朝時曾經擔任使節出使汴京,容貌與宋太祖的塑像非常相似。
撞臉,這種事情很尋常,但在當時政治環境中卻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趙匡胤突然暴斃,坊間傳言是趙光義謀害,金太宗與趙匡胤撞臉,就被看成金滅宋是宋太祖在“報仇雪恨”,奪回屬於自己的皇位。
以今天眼光來看,這很可能是金國實行的心理戰,藉助趙匡胤聲望,以迷信的説法瓦解南宋民眾抵抗之心。計謀不算高明,但對南宋卻影響巨大,一時之間,社會議論紛紛,人心不穩。或為贏得人心,或為相信這一傳言,其後趙構選擇了趙昚為養子。
除了以上兩個似是而非的理由之外,還有二個重量級的硬道理。
1,宰相範宗尹、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參知政事張守、監察御史婁寅亮等,紛紛建議選擇太祖子孫作為繼承人,比如婁寅亮直言:“欲乞陛下於子行中遴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視秩親王,俾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處藩服......庶幾上慰在天之靈,下系人心之望。”除了建議挑選趙匡胤後裔暫時繼承皇位之外,其中的“下系人心之望”,説明當時的確存在金滅宋是宋太祖在報仇雪恨的流言。
2,北宋滅亡之後,大量皇室中人淪陷金兵之手,但趙構卻對北伐並不熱衷,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不知凡幾,讓他備受同宗責難,選擇太宗一脈為繼承人,死後很容易遭到“反攻倒算”。但選擇太祖一脈,不僅可以贏得”堯舜“的美名,而且會讓太祖一脈繼承人心存感激,確保趙構不會遭到反攻倒算。
最終,趙構表態:“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
總之,流言、夢析、羣臣建議、個人利益等多方因素之下,趙構選擇了太祖一脈。
最後結果確如趙構希望的那樣,收養趙昚之後,南宋逐漸穩定,慢慢形成宋金對峙局面;在個人方面,宋孝宗趙昚一直善待趙構,56歲的趙構退位,做了25年的太上皇,卻始終保持了太上皇的尊榮,享盡富貴,還時不時的能對朝政施加影響,最終安享晚年。
趙構雖然不夠合格,但挑選的繼承人趙昚卻很英明,在位27年之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鋭意收復中原,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