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中,因為長期的文明發展,也產生了許多固化的階級。人們從一出生就註定了他所處的階級,基本上是伴隨一生的,除非你能遇到天大的機遇,才有機會提高自己的社會階級。由於社會階級差距極大,所以有了高考的存在,可以説高考是一次最公平的機會,留給底層階級孩子的一次躍遷。
由於清朝是以八旗作為核心,其族人大多數為滿人和蒙古人後裔,所以在入關後,漢人的地位可以説急轉直下。尤其是以漢人貧農來説,其地位更是處在社會最低處。雖然他們沒有高考,但是有着科舉制度的存在,才給了漢人貧農一次翻身的機會。
通過科舉制度,許多漢人開始走向清朝的政壇,其中晚清四大名臣,也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人才。然而,他們作為朝廷“正一品”官員,到底能享受什麼待遇?
清朝作為遊牧民族入關,還無法完全的控制並且治理明朝留下的廣袤土地,於是他們一直沿用了許多前朝的制度,就是為了加快統治,實現穩定。其中,清朝的官員制度,就是一直沿用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
可以説,能夠成為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正的領皇糧了。其他沒有能夠入選的官員,通常被稱為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在這十八級中,也有分成文官和武官的區別,因為職能不同,所以享受的待遇和權力也不相同。
在所有的“九品十八級”中,正一品的官員可以説是所有官員的巔峯,擁有絕對的權力,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正一品也是漢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峯,到達這個級別的官員,無一不是震動一方的封疆大吏。其中,正一品的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等稱謂;正一品武官則有領侍衞內大臣、掌鑾儀衞事大臣、伊犁將軍等稱謂。
我們所熟悉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屬於正一品的朝廷官員,他們在晚清的時候,手中握有巨大的權力,足以影響朝綱。
清朝官員在擔任職務,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也享受着朝廷給予的待遇。通常這個待遇被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做“俸祿”,是有銀兩組成;另一個則叫“祿米”,是用糧食來組成。這樣的組合方式,不僅能夠保證朝廷命官能夠正常的生活,同時也有錢銀去購置生活所需。
《户部·俸餉》:清朝官員的待遇由“俸祿”和“祿米”兩部分組成,嚴格按照官員的等級發放。
其中,正一品的官員,每年能夠從朝廷領取到的俸祿為俸銀180兩和祿米90石。要怎麼理解這個數字,可以用一些參考系作為參照,便於大家的理解。清朝的“一石”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8千克,一兩白銀按照現在的購買力來看相當於170元人民幣,那麼正一品大員一年的工資就是30600元外加2520千克糧食。
在如今物價頗高的今天,很多人會覺得這30600元的工資,應該完全負擔不起一個朝廷一品大員一家人的開銷。但是,朝廷所發放的2520千克的糧食,正好能夠彌補這個不足。這樣的糧食數量,可比一般的家庭來得高。
不過,也正是這樣的低薪資,才導致清朝的官員想方設法的去多弄銀子,在朝廷的各個位置,都有一羣等待餵食的貪官。直到雍正開始實行“養廉銀”制度,才稍微緩解了一些貪污的風氣。
可以説,朝廷一品大員一年的收入,超過普通家庭數倍不止,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況且,身為朝廷命官,手中握有許多權力,這才使得無數的讀書人,想要成為朝廷命官,為這個目標而奮鬥終生。
【參考文獻:《清史稿》、《户部·俸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