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文,為官作風嚴謹,官場淡泊名利,不為金錢名利所迷惑,特別是關心以八旗為主的貴族家生活困苦的奴僕,更是不怕得罪得罪他們,而且三番五次向皇上遞交奏摺,要求奴僕的自由身,而且他一生勤政廉潔,頗受當時廣大官民的敬仰。
徐元文(1634年-1691年),字公肅,號立齋,江蘇崑山人。探花徐乾學、徐秉義之兄,兄弟三人皆官貴文名,號稱“崑山三徐”、齋號“集義居”。
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第一,順治帝稱徐元文為“佳狀元”,賜冠帶、蟒服、乘御馬等,授翰林院修撰。
康熙十八年,出任修《明史》總裁,薦萬斯同入史局。後任左都御史,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徐元文為官作風嚴謹,頗受讚譽。
這是為何?這需要從三方面來説。
徐元文十七歲入國子監
第一,治學嚴謹,嚴肅學規。升任國子監祭酒(國家大學校長),充經筵講官。康熙曾稱讚他:“徐元文為祭酒,規條嚴肅,滿洲子弟不率教者,輒加撻責,人人敬畏,後人不能及也。”
第二,不搞花哨,不做頌揚。自從三藩之亂平定以後,朝廷不論大小官臣無不給皇帝歌功頌德,有的向朝廷奏請,準備給皇帝上尊號。但凡是達官顯貴都是想盡各種方法巴結當今的皇上,可是偏偏就有“另類”的存在,唯獨徐元文不到給當今皇帝歌功頌德,還時不時規勸皇帝要小心謹慎,還上書“願皇上倍切諮儆”。
第三,限制特權,限制私下為平民百姓用刑。當時有不少的貧民百姓被賣到或者被欺騙到八旗子弟之家做奴僕的,他們生活困苦不堪,生活的非常淒涼,他們大都都紛紛走上逃亡路,這在當時這些逃亡的貧困奴僕,都被稱為“逃人”。然而讓人憤怒又意想不到的是,朝廷竟然把“毒刺”直接指向了那些可憐的奴僕,並且辦不了對奴僕很不利的律法,朝廷法規定,但凡捉拿到逃人,將對逃人以及其左鄰右舍,甚至還有村裏的甲長,都要連坐處死。
朝廷這一針對可憐奴僕們的酷刑,這在當時很多朝臣也是很有爭議的,所以就很多大臣連連上奏摺,然而順治帝卻將一沓沓奏摺甩的滿地都是。但是徐元文膽子可夠肥的,越是困難的事,他就越去做,更何況眼下這事是個關係民生的大事情,為此徐元文仍舊不斷的向皇帝遞交奏摺。
八旗子弟
《清史稿?徐元文傳》裏有記載:
“京師奸人,多掠平民賣旗下,官吏豫印空契給之,屢發覺,元文疏請禁止。又八旗家人投水、自經,報部者歲及千人,疏請嚴定處分。上俱從之。”
徐乾學
徐秉義
徐元文的的哥哥乾學和其弟弟秉義都被貴族、朝廷奸臣或者八旗等權勢收買,紛紛與他們為伍,走上了結黨營私的犯罪道路,最終以貪污受賄獲刑並解除職務。
而此時的徐元文“謹守禮法,門庭肅然”,最後落得個退休回家養老,在徐元文退休回家,坐船途經山西臨清隘口檢查時,僅僅搜查到徐元文平時的書籍數千卷,還有就是平時獲得的朝廷俸祿三百兩而已。徐元文一生無其他嗜好,唯獨喜愛購書,是個藏書家。
徐元文
後來徐元文居家一年,身患重病去世,當時徐元文只有五十八歲,但他生前所著的《含經堂集》廣為傳世。
參考文獻《大故宮》《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