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三劉小兵:百行百業需求激增下 數字化“駕校”應運而生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以前的數字教育更多是針對數字行業的,比如數字產業的人才教育。現在來看,不只是數字產業,因為百行百業都需要數字化轉型,所以,數字教育賦能的層面已經擴大到全社會。”近日,新華三大學副校長劉小兵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已經由以前的只培養數字產業的人員變成現在的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培訓。而且,在管理和專業以及後備人才的培養方面更加突出。
資料顯示,依託新華三集團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以及三十餘年行業實踐的深厚積澱,新華三大學建立起了企業數字化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的完整體系,特別是在產教融合方面,新華三集團致力於打造產、學、研、工、創一體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以地方經濟發展、行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的新思維和新模式。
逆勢增長的“基石”
在採訪中,新華三大學副校長張濤用數字來説明,“截止到今年11月底,新華三大學的開班數量比去年增長10%;新華三大學的人天數的指標比去年增長了55%。另外,整個校企業務的收入方面,比2019年翻了三倍,這相當於一個‘逆勢成長’經典案例。”他進一步解釋稱:“其中,關鍵的一個指標是‘人天數’,它指的是到底有多少人來上課,以及在課上的天數,這是衡量一個培訓公司跟客户的粘性是否足夠強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提到實現這一增長的原因,張濤表示,這與疫情帶來的整個行業對數字化業務的需求激增和”新基建“政策的影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一方面,對於新華三大學來講,它的基石是新華三集團,新華三憑藉自身的實力和品牌吸引更多客户在技術、產品以及解決方案上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三大學的業務才能夠出現一個逆勢的增長。另一方面,今年3月份開始的15天內,新華三大學爭取到了一個早於市場反應的機會窗口,即迅速地把培訓和交流轉型到線上來。”
據瞭解,2020年年初開始,新華三大學開始探索構建在線教育體系,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技術運用於在線教育領域,也將新華三對數字化的思考帶入賦能工作,為生態合作伙伴提供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場景化賦能解決方案。
張濤坦承,整個交付的方式從線下轉到線上,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人員和課程都要迅速的轉到線上來,其中,考慮到每類課程的不同需求,比如有些實操性課程,就需要線上的虛擬設備,而且,找到真正適應我們大學將近16類課程的直播平台是一個挑戰;另外,整個上半年在家辦公的形式也是一種挑戰,很多同事幾乎每天全天在線來進行團隊合作。有趣的一件事是,期間,我們做了一次小的活動,就是鼓勵大家在家裏觀看電影《至暗時刻》,看看丘吉爾在當時那麼困難的時候是怎麼帶領這個團隊克服困難的。”
數字化“駕校”
“像我們開車一樣的,以前開車是個職業,現在開車是每個人的必備技能,駕校的培訓量肯定是急劇上升。”劉小兵比喻道,“以前是數字行業的人來從事培訓,現在是百行百業都要做,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需求量。”
他對記者表示,在整個數字化培訓當中,以前可能是自發式的,就是工作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學員可以去找一個培訓機構來補上這個短板,即在產業需求初期的時候,是靠培訓來解決短期的急需需求。但是,現在來看,當這個需求量變得非常大時,那就需要成體系的培養,必須要有學校的參與。比如,新華三大學現在正在做的芯雲產業學院,就是跟學校聯合建立,它利用產業的優勢,幫學校一起來培養新型的人才。
他進一步指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培養內容方面,以前可能是以技術為主;因為現在數字化是跟應用連在一起的,不純粹是技術層面的,還涉及很多管理層內容。比如領導者怎麼來認識數字化轉型?首先他自己得有一個業務上的需求、規劃來助力整個業務的轉型,所以,頂層的規劃能力和管理者的轉型意識非常重要。”
據此前報道,12月11日,新華三集團和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聯合主辦2020年“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該賽事已舉辦了十年,它旨在推動學生、院校、企業三方互動,積極探索數字化高科技人才培養思路,豐富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良性的就業生態圈。據悉,本屆“新華三杯”全國大學生數字技術大賽與500多個院校展開了合作,在全國設立220餘個賽場,共集結了近2.4萬名選手參加。
“新華三杯主要有三個目的——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就業,這也是我們新華三大學一直以來所秉承的原則。”劉小兵強調,“在今年,作為新華三深度產教融合的創新模式,新華三大學創建了‘集羣式’產教融合生產型實訓基地以及‘芯雲產業學院’實現了產業與院校的‘深度融合’。未來我們將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數字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社會服務的新思維和新模式。”
產教融合的4.0
在他看來,校企合作來到了第三個階段,即產教融合的3.0。“就是一個深度的融合,首先,新華三與學校共建,雙方都在投入來共同來建設這個產業學院;其次,新華三也會投入資源到學校去,包括給學校捐贈一些設備和資源;再次,從合作範圍來講,以前的人才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但現在人才培養正在擴展到科學研究,我們可以跟學校一起來做一些研究課題,比如,新華三SaaS層應用的很多開發,包括跟智慧校園匹配的一些應用。最後,還有社會服務的內容,承接當地政府給的一些課題,比如工業大數據、交通大數據等。”
劉小兵表示,“目前正在往‘產教融合4.0’的方向轉,我們現在研究的‘生產型產業學院’,今後我們會把一些產業的實際工作內容引入到產業學院裏來,充分利用學校充沛的師資資源和產業的實際資源,一起來切實開展服務於產業的工作。目前已在部分學校開始試了,從現在來看,還是很受學校歡迎的。反過來,對於產業來説,我們也找到一個量大,而且價格相對合適的一個穩定的可開發資源。這些也是促進產教融合不斷迭代發展的突破點。”
“新華三大學要助力新華三集團保持開放,很重要的‘左膀右臂’在於,一個是產教融合,一個是生態融合。這也是為什麼新華三大學要做智庫建設的原因,作為一家企業,能夠真正地與外部實現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然後通過這些方法論去牽引企業不斷地進行微變革、小變革和大變革,最終牽引企業遠離穩態。”他提到,最近新華三大學獲得第16屆中國企業教育百強認可,在於新華三大學已經在企業大學的管理理念、經營理念和教學理念當中基於原有的數字化人才培養之外衍生出了新使命,就是協助企業做耗散結構。
正如新華三大學執行校長李濤的理念,“新時代的企業大學的新使命,就是幫助企業建立耗散結構,耗散結構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助力企業實現開放。第二,踐行能量和信息交換。第三,開發企業方法論,幫助企業持續改進,遠離穩態。第四,在企業內實行立體式學習,幫助企業實現非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