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機構真假“換道”
有機構推出“擦邊球”新產品 也有機構擬從週末“轉戰”週中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明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事實上,早從幾個月前開始,相關政策“利劍”就對準了與傳統應試教育相關的K12教培行業:先是數家頭部K12教培機構遭遇頂格罰款;隨後,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全面收緊校外教育培訓……如今,“雙減”政策實施已近一個月,關於教培行業的“賽道轉換”成為無數業內人士的討論焦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早從今年初開始,不少教培機構也開始了轉型佈局,加大了非學科類素質教育、課後託管服務以及成人職業教育等業務板塊的比重。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除署名外)
與教培機構同樣站在十字路口的,還有一羣徘徊猶疑的家長。九月開學季將近,孩子們開學後將如何重新適應新賽道?家長們心中的焦慮又能否緩解?“雙減”帶來的實效之外,家長和孩子又有哪些新的擔憂?這些都成為他們需要去共同面臨的難題。
被調換的課時:
週末參培變成周中參培
在談起“雙減”政策時,廣州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林晗(化名)告訴記者,在她朋友圈裏,大家熱火朝天地談論着教育整頓,有人稱某家教育機構學科課程終止,決定將學科培訓班的退款轉而為孩子報一個鋼琴輔導班,有人稱以後每個週末可以光明正大地“佛系”帶娃,減少“內卷”……不過,當“走進”家長微信羣裏,林晗還是難免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壓力:小組課培優、奧數競賽、六小強等話題依然是家長圈裏討論的核心。
林晗表示:“對於那些掌握了家長們‘內卷’心理的教培機構,不會因為‘雙減’就完全地取消學科培訓,還是會鑽各種空子。”
林晗説,目前針對學科培訓,最大的影響便是“調課”,根據政策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為此,不少機構選擇了將課程時間從週末課時“等價置換”為週一到週五工作日期間的課時。記者以學生家長身份致電某教育機構,瞭解到目前該機構針對升六年級學生的秋季課程表已經出爐,涉及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每門課程包含“17:00~18:30”“19:00~20:00”兩個時間段,且被細分為多個等級,其中英語的課程設置時間最多,覆蓋了17個班次。
“這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甚至還加大了孩子們的課程壓力。”林晗説。林晗的孩子李萌(化名)今年8歲,正在讀小學三年級。作為一個拒絕參與“雞娃”的家長,林晗在孩子的課程選擇上還算平和:“過去只在週末會給他安排數學和英語的培優課程以及圍棋、繪畫、書法等一些興趣班課程。不過自從機構的課程調整後,這就意味着孩子不得不每天放學後再趕去機構上課。”
林晗給孩子算了一下大概的時間安排:週一到週五,孩子通常放學時間為16:40,而培訓機構離學校大概5公里,因此孩子必須要在一個小時左右吃完晚飯,再趕去機構繼續上數學培訓課;一個課時通常為2.5個小時,除去老師拖堂的情況,孩子放學回到家時差不多已經到了晚上21:30,才能開始着手寫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除此之外,林晗還透露,她此前給孩子買了一年的線上課程,每週二、四、五,孩子還需要在21:30~22:00之間完成線上外教口語課。
機構的調課不禁讓林晗打起了退堂鼓,反而李萌在長期“內卷”的情況下,似乎對於這種忙碌的學習狀態有所準備:“因為其他的同學也是這樣的。”在此前工作日不用上課的情況下,李萌也基本沒有早於23點睡覺。
“現在我不知道孩子開學後將會經歷什麼”,林晗告訴記者,目前她已經做好了與孩子共同奮戰的心理準備,“不太敢退出,幸好我們家距離機構只有兩公里,還有一些孩子住得遠,離機構大概1小時路程,調課時對他們而言更是一個難題,因為不管是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給孩子和家長們無形中加大了壓力。”林晗説。
“險中求生”的小組課:
私房課與一對一家教
“‘雙減’目前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習奧數這一類的尖子生。”林晗告訴記者。
市民陳女士的兒子徐霈霈(化名)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今年秋季徐霈霈即將升六年級,作為一名數學和英語每學期都能得到滿分的“別人家的孩子”,儘管目前已經達到了可以自學的水平,但對於拔高層面的奧數知識,徐霈霈和陳女士都有着對於校外學科培訓的需求,而這也是很多奧數尖子生的“共性”,由此催生了教培機構的對應課程設置。
據陳女士介紹,此前徐霈霈的課時主要集中在週末,每週他會去機構至少上三四節奧數課。但“雙減”之後,陳女士只好將週末的奧數課程全部停掉,並在秋季新學期給孩子轉學去了一所年學費差不多六萬元的民辦學校。儘管相比此前,一年的學費高出了兩萬多元,但如今的民辦學校內設置有周一到週五的免費數學培優課,這是陳女士看重的。
除了校內的數學培優課程外,由於週三放學時間早,陳女士還為兒子報了此前所在培訓機構的週三奧數大課,下午放學後,徐霈霈可以在校外至少“加練”兩個課時;“但是我現在還想給他找週末的小組課,以前的週末大課都是一人一學期大概四千元,現在算下來估計得要七八千元。”
陳女士透露,所謂的“小組課”幾乎是行業內的“潛規則”:“想要搶到小組課都不是錢的問題,因為那些老師不會帶不熟悉的孩子。”除此之外記者瞭解到,除“小組課”這種形式外,目前教培行業內還是存在不少違規操作,如一些中小型學科類教培機構借“咖啡廳”“自習室”等外殼,從事線下私人教培工作。
記者私下詢問了一位小型教培機構從業人員“是否有被查的風險”,對方委婉地告訴記者,目前被監管的重點對象是大型教培機構,而在不起眼的地方,一些不被重點監管的小機構其實還是會私下開一些“拼課班”,甚至安排一些假期、週末的課程。這些小型教培機構往往隱匿於居民區、小餐廳中,甚至是提供上門教學等服務,也正因為其“遊擊”特點,得以逃過一輪又一輪的監管;但是隨着“雙減”政策的收緊,加上小型教培機構本身所具備的收費高、教學環境不規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特點,許多家長表示,“不太熟悉老師的話,不願意選擇拼班課或一對一家教”。
此外,目前廣州市也正在嚴查學科類違規補課情況,市民們一經發現,可通過撥打12345熱線,對接相應的各區教育局對其進行舉報,一經查實,違規機構將面臨處罰,尤其是針對小組課、一對一家教等情況,是目前的重點規範領域。
層出不窮的“新產品”:
是轉型還是“擦邊球”?
“而在大型的教育培訓機構裏,更容易出現的情況則是打‘擦邊球’或者是遊走在‘灰色地帶’。”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若碰上大型奧數聯考時期,不排除市面上會出現一些突擊的夏令營產品,或者是打着“週末研學遊”“高分錄取考生講座”等旗號的週末活動;而至於英語、語文類的“擦邊球”產品則更容易,比如名為“英語戲劇鑑賞課”“英語繪本閲讀”“國學知識課”等產品,實際上也是靠打着學科“擦邊球”吸引家長:“只是目前沒有哪一家敢明着打出這種標籤,都是私下有針對性地推。儘管部分其他產品還沒那麼快出來,但是肯定會有。”該業內人士説。
此外,對於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業務的劃分,實際上並未有一個非常詳盡的劃分細則。也有想轉型的機構人員説:“素質教育包括兩種,一種是為大眾所熟知的音體美等素質教育內容,另一種可以被稱為新素質教育,如一些小記者訓練營等偏向於社會實踐類的教育內容。現在受到治理的是學科教育,但是那些帶有學科屬性的素質教育課程以後會怎樣呢?”
記者手記
教育培訓迴歸本位 方能緩解教育焦慮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多位家長均向記者表示,儘管目前週末不允許參培,但是他們依然不敢貿然退出週中參培。“除了學費問題,家長們還會擔心如果自家孩子不上,別家孩子卻在上,一旦重點校掐尖態勢不改,孩子就可能掉隊。”家長方敏敏(化名)説。與此同時,她更擔心的是週中參培會否更讓孩子對於課程產生一種“厭倦”心理:“我女兒就非常喜歡閲讀寫作,初中語文成績也非常好,之前一直都有參培大語文課程,但是現在新政下來之後,原本的‘週末大餐’變成了‘每天的飯後大餐’,孩子很可能會吃不消。”
如何既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又能讓‘校內吃不飽’的孩子,通過合理的校外培訓獲得個性化發展,這似乎是“雙減”實效之下,需要考慮的又一個問題。
而未來教培行業該怎麼走?一個理想的狀態或許是讓校外培訓迴歸本位,成為課堂之外的“營養餐”:既能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滿足學生們的不同愛好;同時也能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們的潛能。如此,才能讓孩子在真正實現“減負”的同時,也能個性化成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