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生守“滬”在行動

高校師生守“滬”在行動

原標題:高校師生守“滬”在行動

上海新一輪疫情發生以來,滬上各高校的院士、教授、工程師、學子紛紛挺身而出,向科技借力,為抗擊疫情貢獻高校力量。

自3月初以來,復旦大學啓動常態化核酸篩查工作,要求班級輔導員核查學生“健康雲”核酸完成截圖,確保“不漏一人”。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生李小康,是學院2019級信息1班的輔導員。學校進入準封閉管理狀態後,忙於抗疫工作的李小康發現,核查一個班的核酸完成截圖就需要半小時,人數多的院系不僅花費的時間更長,還有錯漏的風險。

李小康想到,人工核查單調枯燥又費時,且重複性很強,正符合計算機程序的特點。於是,他決定寫一個自動核查核酸完成截圖的程序。説幹就幹,3月15日晚,他運用所學,快速開發了一個小程序。程序一寫好,李小康就用自己班級的核酸截圖進行了驗證,準確率很高,甚至檢測出了之前人工核查沒有發現的問題。程序運行時間很短,80多張截圖只需要20多秒。這個程序目前已在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服務兩週。為了方便不會編程的老師使用,李小康還把程序進行了封裝。“用的時候,只要在命令行輸入一行代碼就可以運行,非常簡單。”他説。

在閉環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學生們“足不出宿舍”,院士、教授、工程師等300多位教職工變身“外賣員”,承擔起100多幢宿舍樓內近3萬名學生一日三餐的送餐任務。自3月12日起,在科研和線上授課之餘,他們身着防護服,為學生打飯、送餐。

為了讓學生拿到的菜餚“更快、更熱、更香”,私家車、三輪車、無人拖車、無人小巴4款“送餐神器”在校園內先後投入使用。不僅如此,教授們還運用專業技能,利用建模分析,研究出最優的汽車後備廂放置方式及送餐路線,使單車配送盒飯數量從一車幾十份升級到一車1500份。

在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微納光學與生物芯片實驗室,博士生楊波手持一把15釐米長的透明“尺子”,正在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相關實驗。“你可以嘗試把它改成‘同心圓’結構,這樣就可以實現6至10個樣品同時檢測的功能。”他的導師、光電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大偉在一旁指導。

這把不起眼的“尺子”其實是一塊“連續流式PCR芯片”,可以用來協助檢測新冠病毒。在完成核酸採樣後,棉籤上會沾滿唾液。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並不全是病毒,需要經過前期的分子擴增才能進行更有效的檢測。PCR芯片就是對病毒進行“爆炸式擴增”的重要步驟。“目前我們對單一樣品的擴增時間是2分鐘,同類研究可能需要半小時,這已經是比較創新的成果了。但是,我們的進一步目標是實現多個樣品同時快速檢測,也就是更快更高效。”楊波介紹。

指導完楊波,張大偉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與校外合作伙伴上海臨港集團金土環保公司進行線上會議,研討快遞外包裝的紫外線消殺技術。“疫情防控形勢這麼緊迫,急需科技助力,我們科研工作者有責任在各自研究領域‘跑’得更快。”張大偉有着強烈的緊迫感。

(本報記者 孟歆迪)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8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校師生守“滬”在行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