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麗國王高元跟隋煬帝開了個玩笑,讓隋煬帝寢食難安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經典

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隋書》卷二十二
隋煬帝在歷史上是以一個暴君的形象呈現給後人的。也正是他的這個不好的名聲,卻讓人們忘記了,他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帝王。他雖然算不上是很有名氣的詩人,卻也是寫得一手好詩。
世人只知唐代張若虛的名篇《春江花月夜》為千古佳作,卻很少有人知道隋煬帝在張若虛之前早就寫有《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繪圖
據《隋書》記載,在大業十年的冬天,隋煬帝寫過一首五言詩,這首詩的主體內容已失傳,現僅存一句:
這句詩如果翻譯過來,大體意思是説:我空有一顆雄飛高舉的心,但是,再也沒有藉助長風翱翔太空的力氣了。這可能是隋煬帝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僅此一句,便可看出他此時內心的無奈。然而,這首詩的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隋煬帝一生不但是奢侈淫靡,而且也是窮兵黷武。他的窮兵黷武不是為了穩定局勢而進行內戰,卻是極力擴張,大肆炫耀大隋的武力,擺出了一副賭徒的模樣,和遼東的高麗扛上了。他在位的時候共進行過三次東征高麗。

隋煬帝劇照
大業八年,隋煬帝第一次東征高麗。儘管準備的十分充分,共發兵113萬,隨軍徵用民夫也達十幾萬人,而且帶領各國使臣隨軍觀戰,以必勝之師乘興而去,本想大大地風光一把,可最終卻是無功而返,敗興而歸,顏面掃盡。
隋煬帝是什麼人?他是一個極其自負之人,百萬大軍竟然敗給了一個小小的高麗,他無論如何也是咽不下這口氣的。所以,又在大業九年發動了第二次遠征高麗的戰爭。這次儘管他調整了戰略部署,改善了軍隊的結構,如果出征,或許會有勝算。但卻由於楊玄感起兵叛亂,斷了糧道,他只得又將本來的進攻高麗改成了平叛。然而,叛亂平定後他卻駐蹕高陽不肯回京,他呆在這裏又有什麼意圖呢?

高陽、涿郡、遼東位置圖
原因很簡單,高陽離涿郡近,而涿郡離遼東近。這説明什麼問題呢?顯而易見,他還惦記着高麗,是想進行第三次東征。大業十年二月十日,隋煬帝面對羣臣無聲的抗議,發佈詔令,開始了他平生的第三次東征高麗戰爭。
此時的隋煬帝猶如一個輸紅眼的賭徒,面對舉國上下一片抱怨,他總是想着要在遼東戰場挽回一點面子,他已經沒有了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忍辱負重的素質,可以説是已經失去了理智。面對烽火四起、兵困民乏的局勢,他能夠如願以償嗎?

沒有人願意打這個仗。隋煬帝帶領大軍一路向東走去,路上不斷有士兵逃跑。儘管他採取了最嚴厲的制裁措施,逃跑的人卻反而是越來越多,行軍速度非常緩慢,一直到七月份才到了懷遠(今天的遼陽)。由於遼東地形複雜,氣候條件惡劣,打仗的黃金時間應該在每年的四月份最好。這時已經錯過了作戰的黃金季節,加上軍隊士氣低落,這仗還能打嗎?可事情卻出乎意料之外。
三次東征裏面就這次情況最差,也是最無勝算的一次,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卻屬這次最順利。什麼情況?高麗國王高元他打煩了,不想打了,來了個自縛請降。這高元一直非常頑強,而且每次隋朝都佔不到便宜,這個時候為什麼卻突然要投降呢?

高元不是隋煬帝。他覺得雖然在戰場上自己並未落於下風,但畢竟是小國,國力經不起這樣無休無止地消耗,他似乎摸準了隋煬帝的脈,索性給他這個面子。這高元也確實不簡單,説近一點,這叫謀略;説遠一點,人家哪叫體恤國情、體恤百姓,是一種政治遠見。隋煬帝會接受嗎?
其實,這仗打下去是什麼結果,隋煬帝心裏也沒有底,他不過是賭了一口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不管怎麼説,這也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也算出了一口惡氣。加上國內局勢動盪,大隋江山搖搖欲墜,所以他還是應了高元的請降,班師回朝,結束了他的第三次東征。但接下來的事情可讓他更加生氣,什麼事呢?

大業十一年春節的時候,按照慣例各國使者都要來京城朝覲,隋煬帝將會舉行一個非常大的朝會。在朝會之前,隋煬帝還特意徵高麗國王高元入朝覲見。什麼意思呢?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高元根本就不買他的賬,竟然沒有來。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高元他是想啊,這次入朝很不安全,萬一被扣住了怎麼辦?再説你大軍都已經撤了,難不成還能打回來?所以乾脆就不理。這下隋煬帝氣壞了,他的這出戏本來唱的就是高元,而主角卻沒有來,這叫什麼事啊?原想借用高元來向四海炫耀隋朝的強大,在大臣們面前爭個臉,結果卻是泡湯了,哪這次的東征不等於是一場打勝了的敗仗嗎?高元的投降,無異於給隋煬帝開了個玩笑,甚至是愚弄。

面對這種情況,隋煬帝難掩心頭之恨,回到長樂宮後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後藉着酒意,就寫下了這首五言詩。這詩寫成之後,他就讓身邊的美人反覆吟唱,自己也忍不住是涕下沾襟,就連侍從們也都是唏噓不已。
這個雄心勃勃,一心想要追隨漢武帝、立功建業的皇帝,在精神上其實已經認輸了。面對國內叛亂四起,他也知道再也無力東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