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錢任性”。有錢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任性呢?我們可能 想象不到。兩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 年,農曆庚戌年)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的八十歲萬壽節。乾隆皇帝的生日就是大事,更何況那年是乾隆的80歲生日。
在中國的清代,皇帝的生日都被稱為“萬壽節”,萬壽節與每年的元旦、冬至為 清宮中三大節慶。節慶日前後 7 天 , 紫禁城皇宮裏都要舉行隆重的朝賀儀式 , 民間也要舞獅放炮,載歌載舞,全民歡慶。遇到皇帝整旬大壽,如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八十“耄耋”大壽,慶賀活動更是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清乾隆 《乾隆皇帝朝服像》軸
清朝276年的歷史中,紫禁城中有記載的萬壽慶典只有7次:康熙的60大壽、 乾隆母親崇慶皇太后的60和70生日、乾隆的80萬壽生日、嘉慶的六旬,以及後來慈禧太后的五旬和六旬的大慶。
這些史冊上都有具體記載。每到此時,宮裏宮外張燈結綵、喧鬧非凡,有唱戲的,有耍玩的,當然更有敬獻禮物的。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件乾隆皇帝收到的生日禮物。
乾隆的八十大壽
乾隆五十五年,年邁的乾隆皇帝已 經八十歲了。自古以來,數不清的帝王 之中,活到八十歲的只有梁武帝、宋高宗和元世祖三位,所以,八月十三日乾隆生日那天,他決定舉行隆重的慶典,慶典工程由和珅和工部尚書金簡總負責。
據史料記載 :乾隆的八旬慶典分在 三處進行,七月初七至七月二十三在承德避暑山莊,七月二十四啓鑾回京,七月三十日抵達圓明園,八月十三日自圓明園還宮,八月十三日在太和殿舉行慶典大禮,八月二十一日結束,總計一月有餘,足以看慶典的聲勢浩大了。
乾隆七月初七抵達避暑山莊,並未 就此安閒祝壽,每日批閲公文,處理國事,另外,接見安南、蒙古、回部、朝鮮、南掌、緬甸等各國派來為乾隆祝壽的使節。
乾隆於七月三十三日結束了避暑山莊的祝壽活動,啓駕回京,乘坐的是皇帝所乘一肩輿中規格最高的禮輿,充分 顯示出慶典的重大。輿高六尺三十,縱 深三尺九寸,面寬三尺,左右的直轅各有一丈七尺長,由十六人共抬,社輿的上部為八角的兩層穹蓋,各角都已命人 建起了各工各樣的景點,綿延不斷。
既有人工搭起的亭台樓閣,也有仿照西洋建造的園林建築、遇水則設龍舟,逢山必置寶塔,有的特意建造得野味橫生、小橋流水,有的則極盡繁華,精雕細琢,金碧輝煌,一處處的景觀之間,錯落點綴着大大小小的戲台,上面經日不斷的 搬演各種喜慶劇目。各地主劇種齊集京城,西四牌樓前,建起了一座人工製成的羅厚峯,一百名鬚髮皆白的老人佇立下面,一派福壽景象。
八月十三日,乾隆壽誕這天,皇上 要在太和殿接受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 當日五鼓後文武百官到太和殿左右朝賀乾隆。乾隆皇 帝身着龍袍袞服,頭戴珠冠,在前引後扈之下,在中和韶樂中升座太和殿,隨後按照順序分別進行奏樂、拜 位等活動,王公大臣要進獻壽禮。接下來,就是繁瑣 而隆重的禮儀、宴會,各國的使節都帶來了本國的賀禮和表演本國的歌舞,同時,四大徽班也應詔進京參加和紳總負責的乾隆八旬萬壽慶典工程。
文武百官進貢的壽禮非常講究,基本可用“精、珍、奇”三字來概括。壽禮中多為如意、盆景、鐘錶、插屏、漆器、織繡等精美的工藝品,內容以福、壽、吉祥為主題。祝壽禮品從紋飾上和造型上突出祈福祝壽的寓意,常有蝙蝠、梅、竹、壽石、綬帶鳥以及蓮藕、棗、慄等紋飾, 如在盤、碟口沿繪一圈蝙蝠,謂之“洪福齊天”;蝙蝠、桃及古錢兩個,寓意“福壽雙全”;“梅”與“眉”、“竹” 與“祝”同音等。
獻完壽禮後,皇帝要宴請羣臣。皇家的金龍大宴 是格外豐盛的,並具有濃郁的滿族特色。“壽宴”共有 熱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湯菜四品,小菜四品,鮮果四品,瓜果、蜜餞果二十八品,點心、糕、餅等面 食二十九品,共計一百零九品。
菜餚以雞、鴨、鵝、豬、鹿、羊、野雞、野豬為主,輔以木耳、燕窩、香蕈、蘑菇等。待皇帝入座後,宴會才開始,分別上熱菜、湯菜。進膳後,獻奶茶。畢,撤宴桌,接着擺酒膳。壽宴長達四個小時,午時擺設,未時舉行,申時結束。
宴會宣告結束後,文武百官再次跪拜謝恩一跪三 叩之禮,皇帝在中和韶樂的奏鳴中起駕回宮。
清宮藏品中有一幅清乾隆年間的弘曆八旬萬壽慶典手卷,它生動地描繪了乾隆帝八十大壽時回宮途經西直門與西華門之間的盛況。
和珅的獻壽禮
1790這一年,臣工們的獻壽禮物更是別出心裁。比如説大才子紀曉嵐就只送了自己創作的一個“聯中聯”的對聯,把文采武功十全的乾隆樂開了。紀曉嵐的對聯為: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 ;五數和天,五數和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六個“八”,六個“五”,上下對仗工整,引經 據典(“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出自《莊子·逍遙遊》),隱喻八月生日 時辰,緊扣年號乾隆五十五年,用字樸實又典雅,充滿喜慶。最特別的是,不是別人喜歡常用的藏頭詩,而是用的藏尾字。每句最後的一個字,又演繹出一對聯中聯 :“春秋和壽月,天地備期年”。不得不讓 人嘆而觀止。
但最受乾隆皇帝青睞的卻是大學士和珅和工部尚書金簡進獻的賀禮。
和珅與金簡從乾隆御製詩文中選出了帶“福”“壽”二字的詩鐫刻成2組印章作為賀禮,帶“福”字的名為《寶典福書》,帶“壽”字的是《元音壽牒》,兩組印章中,金簡進獻的便是青田石印。
金簡敬獻的青田石印置於一 方紫檀木雕龍紋圖案的寶匣之中,寶匣中有兩層內匣,匣內青碧晶瑩、彩光閃亮,一塊塊温潤如玉的青田石章,上面鐫刻着蒼勁挺拔、秀雅圓潤的篆字,正是《寶典福書》《元音壽牒》青田石印各60 枚。
當時的兵部尚書大臣胡季堂,將和珅刻印的120枚寶典福書和120枚元音壽牒的印章,用以緙絲加刺繡為工藝做成緙絲書冊兩套,作為他個人的敬獻禮物。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 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 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 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 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緙絲《寶典福書》,全冊共十六開,緙織和刺繡朱、白文印章凡120方,每方印文均配以黑色絲線緙織的楷書釋文,而每印文中均有“福”字。
開首緙織“寶典福書”黑體字,印文語是以緙絲織造而成,少部 分加以刺繡增加其立體效果,末開緙織“萬壽八旬大慶乾隆庚戌元旦 臣胡季堂恭進”“臣胡季堂”及“敬摹”印,鈐“寶藴樓藏”印。冊頁 以平緙、搭緙等緙絲技法巧加刺繡而成,緙工細膩,刺繡精巧,兩者的結合使得作品更加珍貴,是緙絲加刺繡中的藝術珍品。
嘉慶三年 (1798年),就是乾隆死後沒幾天,胡季堂被授予直隸總 督,賜孔雀翎。領先彈劾乾隆寵臣大學士和珅二十條大罪,部署查抄和家。別的不多説了,有個細節,他把從和珅家沒收的1.16萬石米麥,十分之八撥給文安縣,十分之二撥給大成縣,以救水災饑民。深得嘉慶皇帝賞識,加封太子太保。乾隆時的許多大政方針都是由胡季堂手定,史稱他“前後政令如劃一”,名留青史。今天能觀賞到他敬獻乾隆 的八十壽禮,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