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前言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途中與波斯帝國軍隊的第一次較量,在戰爭中,亞歷山大以過人的勇氣親自率騎兵主力作戰,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亞歷山大統領下的騎兵,紀律嚴明、士氣高昂,戰場上以一當十,大敗波斯軍隊。此戰的勝利,打開了小亞細亞的大門,也影響了兩國之後的戰略決策。
波斯帝國的危機
創業難,守業更難。古今中外,朝代的建立者大多勵精圖治,克勤克儉,經過千辛萬苦才創下一番基業,為國家強盛打下基礎。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後世那些繼位的君主,享受着祖輩的辛苦成果,卻又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爭權奪利,最終終將國家推向滅亡。這似乎是所有朝代、帝國發展的規律,波斯帝國也逃脱不了這一規律的支配。
在波斯帝國的發展史中,薛西斯的統治是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薛西斯並非大流士長子,他的繼位本身就已經破壞了波斯王位繼承的原則。繼位後的他更是荒淫無道,引發波斯宮廷的內亂,遠征希臘,在戰役未見勝負時就先行逃脱,全然沒有其祖輩的英雄氣概,不僅沒能取得勝利,還消耗了波斯國力。
內亂加外戰,消耗了波斯帝國的威望與力量,給那些不滿波斯統治且心懷異志的人可乘之機,接二連三的叛亂此起彼伏,給帝國帶來嚴重的危機。王室之間也為爭奪王位屢屢兵戎相見,互相殘殺,帝國正一步步走向瓦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
馬其頓原本只是希臘北部的一個下城,由於其文明發展程度不如希臘各邦而被希臘人稱作是蠻夷。其實,馬其頓人與希臘人同族,宗教信仰都與其一樣,除文化稍有落後外,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也自認自己是希臘人。
希臘各邦在經歷伯羅奔尼撒之戰後,實力大減,而馬其頓卻得到快速發展。公元前495年~前450年,亞歷山大一世統一了整個馬其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希臘文明衰亡,馬其頓成了希臘世界的霸主。亞歷山大繼位後,很快平定了因父親的死帶來的叛亂。與此時的波斯相比,馬其頓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
波斯與希臘地區矛盾由來已久,亞歷山大的父親在位時就想要征服波斯,既能擴張領土,又能報當初波斯入侵希臘之仇。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遺願,當然,他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他父親的心願,同時也是為了完成他自己的雄心壯志。
亞歷山大的東征準備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決定趁波斯帝國危機深重,瀕臨崩潰之際,進攻波斯。這是他早有的計劃,在此之前,他做了大量準備。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儘管波斯帝國看起來以及瀕臨瓦解了,但其實力依然不容小覷。與馬其頓相比,波斯帝國在財力、物力與人力方面都有着絕對的優勢。為此,亞歷山大作了十分充足的準備。
亞歷山大專門設計了方便作戰的馬其頓方陣,由9000馬其頓步兵組成,方陣士兵都經歷了嚴格的訓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另外他還組建了一支2000人的騎兵,被稱為是“國王的左右手”,是亞歷山大軍隊的核心,驍勇善戰,強悍異常。除了方陣和騎兵,亞歷山大還組建有其他步兵、弓箭手等,各色兵種都有,能夠在戰場上完美配合。
戰場風雲
一切準備就緒的亞歷山大踏上了征途,當時歐洲和亞洲的兩大勢力將進行空前的對戰,歷史將翻開新的一頁。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亞歷山大率領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組成的馬其頓、希臘各邦聯軍,出發遠征。馬其頓在進入小亞細亞時,在赫勒斯海峽並沒遭遇波斯軍隊的阻攔。波斯軍隊因此錯過了最佳時機。此時的波斯國王是大流士三世,收到消息後,命大將邁農為前線指揮迎擊亞歷山大的軍隊。波斯決定在格拉尼庫斯河迎擊馬其頓軍隊。
當馬其頓軍隊接近格拉尼庫斯河時,波斯軍隊已經在地勢較高東岸列陣以待,其中騎兵方陣沿河岸列隊,大約有2萬人。騎兵後面是人數萬餘的步兵,多為僱傭兵。此種情況下,波斯軍隊佔着地形優勢,騎兵數量遠遠超過馬其頓騎兵,並且以逸待勞,對於馬其頓軍隊十分不利。
亞歷山大的戰術:唯快不破
亞歷山大的副帥聽到這個消息後,建議就地紮營,不要急於行動。他認為格拉尼庫斯河河岸高陡,時正直五月,河水高漲,過河困難,況且敵人佔據地形優勢,易守難攻,如果首戰失敗將會嚴重影響士氣,會對戰爭全局不利。亞歷山大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目前隊伍士氣正盛,如果停下來會消減將士的熱情,於是拒絕了他的建議,提出立即進攻的戰略。
隨即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退進至離格拉尼庫斯河不遠處。在駐足觀察了敵軍之後,亞歷山大召集將領,開始進行作戰部署。亞歷山大的進攻令波斯軍隊沒有預料到,波斯將領認為亞歷山大會駐紮休息之後再開戰。亞歷山大將軍隊分為三部分,馬其頓方陣位於中央,近衞兵、步兵、弓箭手位於左翼,騎兵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指揮有右翼展開。波斯軍隊之前也佈置了一個方陣,後看亞歷山大位於軍陣右方,所以他們便調整了隊形,集中強大騎兵於左翼,企圖以亞歷山大為進攻目標。
戰爭一觸即發,但兩軍都不敢輕易妄動,誰也不敢貿然發起攻擊。突然亞歷山大命令前鋒進攻,馬其頓的前鋒迅速吸引了波斯軍的中央和右翼騎兵,他們迅速前來支援。在波斯騎兵強有力的攻擊下,馬其頓前鋒部隊很快處於不利地位,攻勢陷於停頓。但當看到前鋒部隊吸引了波斯軍隊的主力部隊後,亞歷山大親率左、右兩翼軍隊迅速衝向對岸。
騎兵的對決
波斯軍隊見亞歷山大率騎兵衝來,也迅速集中騎兵部隊與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騎兵進行廝殺。亞歷山大的騎兵,軍紀嚴明,作戰勇敢,儘管人數上不戰優勢,在持續了幾個小時的激戰後,逐漸佔據了上風。除了騎兵之間的激烈鬥爭外,波斯軍隊還以殺死亞歷山大為目標,集中兵力進行圍攻。在當時,將帥的生死往往會決定戰爭的勝負,戰場上只要主帥被殺,會對軍心造成極大的影響,會讓將士產生畏懼心理,甚至會造成全軍解體。
面臨波斯軍隊的猛烈進攻,亞歷山大和他的騎兵奮力拼殺。結果,亞歷山大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反而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兒子。女婿均在混戰中被殺死。由於連損幾員大將,波斯士兵漸漸失去了信心和勇氣。面對馬其頓方陣的逼近,波斯軍隊節節敗退,只有波斯的僱傭軍還在堅持戰鬥。但此時馬其頓的方陣步兵已經從正面進攻過來,騎兵從側面進攻,波斯僱傭軍被圍攻,很快也崩潰,全部被殺。最後波斯軍隊慘敗,2000人被俘外。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馬其頓的騎兵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配合亞歷山大的戰術,擊敗了波斯軍隊的主力,並消滅了其戰鬥力較強的僱傭兵。
東征的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亞歷山大及馬其頓士兵的士氣。此後亞歷山大繼續向東進軍,征服了很多城市。波斯帝國一蹶不振。
結語
格拉尼庫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東征途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會戰,從此馬其頓結束了波斯對小亞細亞的控制,打開了東征亞洲的途徑。這一會戰中,馬其頓騎兵於亞歷山大戰術的完美配合,對戰爭結果起來決定性作用。這次戰役奠定了東征勝利的基礎。
亞歷山大不僅是一位敢想敢做的偉大國王,同時也是一位智計超羣的軍事統帥。在出徵前,在軍事上他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絕不是空口大話之人,戰爭過程中,有魄力、有膽識,頭腦清晰,戰術運用得當。將稱霸多年的波斯帝國擊敗,成為新一代霸主。
對於波斯來説,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矣!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波斯的失敗從另一角度看也是必然的。正是因為波斯國內混亂,才給了馬其頓可乘之機,同時波斯戰鬥準備不足,錯失攻擊馬其頓的最佳時機,完全沒有了警惕之心。一個國家如果不能隨時保持警惕之心,建立強大的國防,這個國家遲早都免不了被打敗,被吞併的命運。
參考文獻
《世界史》
《亞歷山大大帝》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