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12月9日,北京發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明確:北京中考體育過程性考核佔40分,包括學生體質健康考核(含體重指數、肺活量、50米跑、1分鐘跳繩等)、體育與健康知識考核;現場考試30分,包括4類22項考試內容,其中新增兵乓球、體操、武術、游泳等14個項目,每名同學可從不同類別中挑選4項。(相關報道見A3版)
北京中考體育為何擴項目?正如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所説,體育中考現場考試應試體育現象嚴重、過程性考核導向性弱、體育考試內容供給量不足、學生自主選擇空間小等突出問題一直被詬病。中考體育擴項目,有利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尊重孩子興趣需求,通過注重科學性、基礎性和公平性,考慮選擇的多樣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減少應試體育的弊端。
中考體測不是目的,身心健康才有意義。每個學生興趣不同,體質狀況不同,如果“一刀切”劃定一個統一標準,即使學生都考出好成績,也難以取得長效。有媒體調查,中考體育開始實行後,初三學生的體質是初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高一學生的體質也是高中各個年級中最好的。很大程度上在於初三階段為了體育應試,突擊搞體育教育,結果,中考體育就成了“只能管用一陣子,不能管用一輩子”,這顯然不符合體育教育的宗旨。
去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從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對深化體教融合提出了要求,將促進學生在“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中,實現“健康第一、全面發展”的目標。中考體育擴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利於學生更好實現這一目標,也有利於學生長久保持對幾項或多項體育項目的興趣,從而促進全民健身的質量。
學生可選擇的體育項目越多,學校體育教育的難度也會越大。如果學校沒有條件或沒有意願進行更多項目的體育教育,學校仍會侷限在中考體育項目越少越好。所以,鼓勵中考體育擴項目,還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通過全社會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供給,來滿足學生更多選擇權,讓孩子們在豐富的體育活動的薰陶中培養起樂趣,從“要我鍛鍊”轉向“我要鍛鍊”,在體育活動中超越自我,擺脱功利思維。
在這一點上,北上廣深等地的做法值得借鑑。在上海,除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外,還有社會上的近千處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便於家長帶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在賽事方面,國際青少年足球賽、城市青少年業餘聯賽等不勝枚舉,僅市級青少年體育賽事就有124項;在廣東,《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以法規的形式要求打造“15分鐘健身圈”。今年4月,廣東公佈2021年青少年各項體育競賽計劃,從普通的球類項目和田徑項目,到擊劍、曲棍球、射擊、滑板、馬術、衝浪等共75項。這樣共同參與下的環境薰陶,必然打破應試體育的怪圈,讓學生把體育當成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