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皇帝死後,為何這個國家的人,想把與他有關記憶全部抹掉
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暴君不在少數。如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的夏桀;耽於酒色、暴斂重刑的商紂王等等。不過,這些人和羅馬帝國的尼祿皇帝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尼祿在羅馬帝國是個獨一無二的奇葩,是暴君的代名詞。在他死後,羅馬更是對其做出“記憶詛咒”的懲罰。把凡是與他有關的一切東西統統銷燬,試圖從人們的記憶層面將他徹底抹除。
那麼,尼祿究竟有多暴虐?他究竟做了哪些喪盡天良的事,讓後人給他貼上了“暴君”的標籤?
公元 37年12月,尼祿出生在羅馬附近的海濱城市安齊奧。他血統高貴,父親雖只是羅馬帝國一個嗜殺成性的小官員,但母親阿格里皮娜卻是羅馬帝國開創者屋大維女兒的後裔。
3歲時,父親因捲入血腥的宮廷政治鬥爭去世,母親被流放,家裏所有的財產被剝奪得一乾二淨。尼祿成了無依無靠的窮光蛋孤兒,只好被寄養在姑母家中,整日裏與奴隸們為伴。
母親流放歸來後,開始了她瘋狂攫取權力和財富的計劃。她首先帶着尼祿嫁給了一位腰纏萬貫的富商,然後又伺機毒殺了他,霸佔了丈夫的鉅額遺產。
貪婪的阿格里皮娜並未滿足,她有着更為險惡的用心。公元48年,羅馬帝國國王克勞狄烏斯的皇后去世,阿格里皮娜乘虛而入,無恥地嫁給了自己的舅父。一年後,阿格里皮娜如願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后。
如果你認為阿格里皮娜會就此滿足,那就大錯特錯了。她首先請求克勞狄烏斯收尼祿為養子,請求將克勞狄烏斯和前妻所生之女屋大維婭,嫁給尼祿。接着又説服克勞狄烏斯立尼祿為嗣,然後竭盡所能,勸説皇帝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列塔尼庫斯,選擇尼祿繼承王位。
克勞狄烏斯還不算愚蠢,他始終對皇位繼承人猶豫不決。這時,心如蛇蠍的阿格里皮娜又起殺機,用一盤毒蘑菇就把克勞狄烏斯輕鬆解決了。然後,她鉅額賄賂了宮廷侍衞,對外宣佈年僅16歲的尼祿繼承皇位。
尼祿畢竟遺傳了父母的罪惡基因,他在皇帝位上殘暴血腥,心狠手辣,所作所為更是過猶不及。
他上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弟弟不列塔尼庫斯下手,以徹底杜絕後患。尼祿命人研製了一種烈性毒藥,邀請自己的弟弟赴宴,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毒藥放進了弟弟的酒杯中。
不列塔尼庫斯中毒倒在地上痙攣翻滾時,尼祿居然還若無其事地對手下人解釋説,弟弟只是癲癇病發作了,很快就會好起來,沒事的。
然後,尼祿對自己的母親也舉起了屠刀。
阿格里皮娜是一個權慾薰心的女人,時常和他爭權奪利,挑戰他的皇權。尼祿心生不滿,欲除之而後快。
於是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惡毒的計劃,惺惺作態地在海濱設下盛宴,邀請母親前去度假。宴會結束後,尼祿找來心腹,用一艘做過手腳的船送母親回家,當船行至茫茫大海上時突然解體,阿格里皮娜墜入冰冷的海水中。
不過,阿格里皮娜並未葬身大海,她靠着高超的游泳技巧拼命游到岸邊,被一個漁民救起,並派人給尼祿送去了求救信。尼祿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在送信人的腳下偷偷放置了一把匕首,污衊送信之人是母親派出的殺手,命令禁衞軍趕到母親住處,將母親殺死。
自此,尼祿獨攬大權,再也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皇位了。但由於他的倒行逆施,和元老院以及朝中大臣的關係急劇惡化,一些功勳大臣甚至密謀發動政變。但最終消息泄漏,被尼祿轉瞬間挫敗。惱羞成怒的尼祿大開殺戒,連自己的恩師塞內卡也一併屠殺了。
在解決了母親這個絆腳石後,尼祿又對妻子們下手了。
尼祿雖然很早就迎娶了屋大維婭,但一直對別人強加給他的皇后十分不滿。在大權在握後,肆意妄為的尼祿乾脆流放了屋大維婭,把她遣送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荒島上。即便這樣,尼祿還恨意未消,派侍衞潛入島上,將屋大維婭秘密殺害了。
尼祿的第二任妻子名叫波比亞,在屋大維婭死後,迅速地被封為皇后。不過波比亞同樣沒能逃脱尼祿的毒手,原因只是她有一次抱怨尼祿回宮太晚,尼祿就歇斯底里地對身懷有孕的波比亞拳打腳踢,導致她流產而亡。
波比亞死後,尼祿喜歡上了一個有夫之婦。為了將她搞到手,尼祿給這個女人的丈夫安上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逼迫他畏罪自殺。
尼祿最讓世人髮指的行為,是縱火焚燒羅馬城。
公元64年7月18日夜晚,羅馬城驟發大火。持續一週的火災幾乎將整個羅馬城化為一片廢墟,有3個區被燒成焦土,7 個區損毀嚴重。有人懷疑這起火災是尼祿指使的,目的是燒燬這些房屋後,能空出土地,讓他修建富麗堂皇的宮殿。
但尼祿並不認賬,他污衊縱縱火之人是基督徒。並大肆捕殺這些人,然後以及其殘忍的方式將這些人處以極刑。史書記載:“有些人被用獸皮蒙起來,讓羣犬撕裂而死,有些人則被縛在十字架上,黃昏以後點火燃燒,當作火把,照明黑夜……”到後來,尼祿更是整日裏疑神疑鬼,每天都認為有人要反叛他,常常處在恐懼之中。為了讓自己安心,他不惜處死了很多功勳卓著的大臣,殘殺了忠心耿耿的侍衞。甚至只要他説出一個人的名字,這人就會嚇得屁滾尿流,頃刻間丟掉性命。
當然了,所有暴君都不會有好下場,尼祿也不例外。他最終被自己的人民推翻。尼祿在倉皇逃跑的途中,用一把匕首自行了斷。臨死前,他還不無遺憾地感嘆道:“一個多麼偉大的藝術家要死了。”
(參考資料:《古代羅馬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