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影響中華三百年曆史進程的關隴軍事貴族——西魏、北周八柱國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柱國”,又稱為上柱國,是中華古代王朝的官職名稱,早在戰國時期,楚國就曾經設置過,剛開始是僅僅授予負責“郢都”防衞的卿大夫(這裏的‘郢都’不單單指楚國‘紀郢’,而是泛指楚國多次遷都時的國都),後來將“上柱國”稱號拔高為授予立有“覆軍殺將之戰功者”,最後更是成為楚全國最高軍事統帥的官職,僅次於楚國令尹之下。
始皇帝一統六國、奄有天下後,上柱國這個官職被廢棄,此後五百年都沒有設立。直到後燕燕元元年(384年),後燕武成帝慕容垂復國,才又復置“柱國大將軍”,位在太尉之下,是後燕頂級武官,不過後燕滅亡後,柱國大將軍稱號又被廢止。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趁前秦敗於淝水之戰、統治基礎瓦解、北方局勢大亂之際,糾合了祖父拓跋什翼犍之舊部,在代地牛川(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自稱代王,恢復了祖父的代國。 不久後因牛川位置偏遠,拓跋珪便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並在當年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這就是北魏開國之始,拓跋珪即北魏道武帝。
從道武帝拓跋珪開始,歷經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代北魏皇帝用五十年時間,南征北討、克定諸亂,先後滅胡夏、北燕、北涼,降服吐谷渾、柔然、山胡,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滅北涼,分裂了一百多年的中華北方大地歸於統一,北魏成為終結北方十六國混亂局面的最後勝利者。
北魏建國後逐漸漢化,成為中原北方政權,漠北草原舊地被新興的遊牧民族柔然所佔據。為了防備柔然南下侵掠,北魏於太平真君年間(440-452年)開始修築北部軍事防禦工程,在赤城(今河北赤城)到五原(今內蒙古五原)這上千裏北部邊境沿線修築了六座軍鎮以及大量的配套防禦工事,作為國都平城的軍事屏障。這六座軍鎮自西向東分別為: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剛開始的時候,這六個軍鎮是保衞北魏都城平城的重要軍事據點,所以深受歷代北魏皇帝重視,地位非常重要,守衞的鎮將均由北魏宗室或者鮮卑高級貴族出任,中原漢家大族子弟加入守軍內的比例也非常高,歷代皇帝和北魏大臣們以“國之肺腑”來讚譽這六鎮守軍,可見在北魏早中期時,六鎮將士的軍事和政治地位有多高。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削弱舊貴族的勢力,以及更好地開展改革,於是決定將國都自遠離中原的平城遷往具有深厚漢文化背景的洛陽,以阻斷舊貴族對國政的影響。當年,孝文帝不顧絕大多數舊貴族的反對,宣佈遷都洛陽,並實施改姓、推進均田制,朝政中用漢家禮儀,北魏因此得以迅速漢化,經濟發展得到極大促進,長期以來的社會矛盾有所緩解。
可是北魏遷都後,因為國都洛陽遠離邊境,所以北方的防禦軍鎮逐漸不再被重視,六鎮的地位開始下降。而且遷都後北魏上層貴族迅速門閥化,世家大族把持了朝廷控制權,六鎮將領則因為遠離朝堂中樞,又不是世家門閥子弟,所以即使立下再大功勞也無法進入朝廷高層行列,就連正常的升遷都不能保證。長此以往,被洛陽的門閥貴族高官們排斥在外的六鎮將士對北魏中樞高層的不滿和怨恨日漸加深。
六鎮高層將領是因為不能升遷和進入中樞而怨恨朝廷,低層的軍官和士兵們生活則更困苦,“國之肺腑”再也無人提起,謫配的罪人和俘虜被大量驅趕到六鎮中,使鎮兵的成分從精鋭士卒變為僕役農奴一般,平日受到鎮將和豪強的驅使剝削,戰時被當做炮灰消耗,同時柔然又不斷進掠騷擾,六鎮普通軍民的生活因此困苦無助、處境悲慘。
正光四年(523年)四月,六鎮底層軍民終於無法再忍受將領們的壓榨和朝廷的苛待,憤而發動起義,反抗壓迫。當年,懷荒鎮軍民率先起兵,聚眾搶奪官府糧倉,殺貪鄙的鎮將,以求活路。隨後,其餘五鎮下層軍民紛紛隨之而起,參與到反抗的行動中。舉事的軍民公推沃野鎮戍兵破六韓拔陵為首領,宣佈自立建國,改元“真元”,建立官署,以對抗北魏朝廷。這就是史書中所説的“六鎮起義”。
對於突然爆發的六鎮起義,早就腐朽不堪的北魏朝廷自然是一籌莫展、手忙腳亂,連續幾次以皇室和重臣領兵出征討伐義軍,都遭遇了失敗。無奈之下,朝廷不得不放下顏面,向原本的死敵柔然求援,重金僱傭柔然騎兵南下鎮壓六鎮起義。柔然可汗阿那環得到豐厚報酬後,便率騎兵大舉南下進攻六鎮起義軍。經過一年多的作戰,至孝昌元年( 525年)六月,柔然騎兵和北魏地方軍事豪強聯手擊敗了起義軍,破六韓拔陵大敗後下落不明,六鎮起義軍餘部二十萬人投降,被北魏安置於河北三州就食。
在鎮壓六鎮起義的北魏軍隊中,北魏北秀容(今山西省朔州市)第一領民酋長、梁郡公爾朱榮也在其內。他藉着北魏徵召自己出兵鎮壓起義的機會,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組織了一支強悍軍隊,作為以後謀奪更大權力的本錢。在平定六鎮起義的軍事行動中,爾朱榮憑藉戰功由遊擊將軍升為鎮北將軍,掌握了相當大的軍權(就如同漢末的權臣曹操起家過程一樣)。
在爾朱榮通過鎮壓起義擴大自己勢力的同時,二十多萬降魏的六鎮軍民因為被北魏發配到河北就食,卻遭遇水旱大災,以至這些降兵飢餓困苦,在河北無法生存,同時朝廷也不管他們的死活(死了更好),走投無路的六鎮降兵們為了求活,又在葛榮的率領下於孝昌二年( 526年)在河北發動第二次大起義,並連續打敗了北魏來鎮壓的軍隊,攻佔了河北重鎮定州,隨後連續攻克冀、定、滄、瀛、殷各州,河北全境震動。
六鎮降兵再次起義時,北魏朝廷中樞也發生了政變:孝明帝因為不堪忍受生母靈太后胡氏的壓制和擅權,暗中聯絡地方實力派爾朱榮,命他秘密率軍進京,消除靈太后一黨(爾朱榮的女兒爾朱英娥是孝明帝妃子,爾朱榮也算孝明帝岳父)。但是謀事不密,孝明帝的計劃被靈太后得知,於是在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夥同男寵鄭儼、徐紇等人投毒,把親兒子孝明帝毒死在洛陽皇宮顯陽殿。孝明帝被暗殺後,靈太后謊稱孝明帝得急病去世,將其匆匆安葬,並改立孝文帝曾孫、孝明帝堂侄、三歲的元釗為帝,天下人都為之而譁然。
爾朱榮此時正在老巢晉陽,聽聞孝明帝被害後怒不可遏(也可能是大喜“天助我也”),於是向洛陽朝廷發難,要追究皇帝的死因,然後親自率軍殺向洛陽,在並起兵同時選擇擁立“素有令望”的孝文帝之侄、孝明帝堂叔、長樂王元子攸為新帝,身在洛陽的元子攸在爾朱榮秘密派出的使者聯絡下,欣喜萬分,立即答應繼位。
武泰元年(528年)四月初九,爾朱榮率大軍到達黃河北岸,會合偷偷潛出洛陽的元子攸兄弟,在河陽(河南孟州)宣佈擁立元子攸為新帝,即孝莊帝,改元建義。隨後,爾朱榮率軍自孟津渡過河,直逼洛陽、洛陽守軍紛紛潰散。靈太后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和後宮嬪妃們一起離開皇宮到永寧寺剃髮出家,希望爾朱榮能夠放過她。攻克洛陽的爾朱榮絲毫不理會靈太后對自己行為的百般辯解,下令把靈太后和元釗押到河陰(河南孟津),投入滔滔黃河之中,為女婿孝明帝報仇。
隨後,為了威懾天下,同時也是更好地控制北魏朝堂,爾朱榮採納了屬下慕容紹宗和費穆的建議,決定誅殺百官、消除隱患。武泰元年四月十三,爾朱榮聲稱孝莊帝要親自到河陰祭天,命洛陽羣臣隨同前往,在百官到齊以後,爾朱榮卻下令將這些朝廷高官全部誅殺,以丞相高陽王元雍為首,兩千多名北魏宗室和朝廷高官盡皆被爾朱榮縱兵殺死於河陰的黃河岸邊。這就是“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後,爾朱榮徹底掌控了北魏朝堂,皇帝孝莊帝幾乎如同傀儡一般。在隨後的平定六鎮降兵起義、山東百姓舉事、關隴叛亂、南梁趁亂北伐等軍事行動中,爾朱榮屢戰屢勝,在兩年內把所有外部動亂全部鎮壓,孝莊帝為了“報答”爾朱榮的大功,晉封他為:大都督、大丞相、太原王,再賜封“柱國大將軍”,位在諸文武百官及宗室貴胄之上。爾朱榮因此獲得了當年的曹操一樣地位,掌握北魏實權,成為北魏第一權臣。而一百多年沒有設置的“柱國大將軍”,也因為爾朱榮有“翊戴之功”,被孝莊帝特別重設,作為給爾朱榮擁立自己、安定全國的酬庸。爾朱榮則把女兒、孝明帝的妃子爾朱英娥再嫁給孝莊帝為皇后,成為又一個皇帝的岳父。
在連續的戰爭中,爾朱榮先後從起兵的地方豪強和降魏的六鎮士卒中收編、提拔、錄用了許多人才,如賀拔嶽、高歡、宇文泰、楊忠、侯景、李虎、獨孤信等,皆授予官職爵位,成為爾朱氏集團的重要骨幹。
永安三年(530年)九月,權傾天下的大丞相、柱國大將軍爾朱榮在進京探視剛剛生子的女兒、皇后爾朱氏時,被早就想奪回權力、消滅權臣的孝莊帝親手殺死在皇宮明光殿中,其長子爾朱菩提一同被殺。之後,爾朱氏家族反攻洛陽,擒殺孝莊帝並擁立新君。但由於爾朱氏家族首腦被殺、其他成員爭奪權力致使內部分裂,再加上弒君逆行及其他倒行逆施事,原來統一歸附於爾朱榮的高級將領們紛紛起兵討伐爾朱氏家族,其中晉州刺史、平陽郡公高歡自山東起兵,和爾朱氏新首領、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決裂,擁立北魏宗室、渤海太守元朗為皇帝。元朗晉封高歡為為大丞相、太師,並把爾朱榮的“柱國大將軍”頭銜賜予他。之後高歡又廢元朗,改立元修為皇帝,即北魏最後一任皇帝——孝武帝。
此前爾朱榮平定關隴叛亂時,曾經授命大將賀拔嶽和侯莫陳悦併為副帥(名義上的主帥是爾朱氏家族中爾朱天光),領兵出征關隴,進攻叛軍万俟醜奴部。賀拔嶽和侯莫陳悦率領宇文泰、李虎、侯莫陳崇、趙貴、於謹等將領,半年即平定關隴地區,爾朱榮拜賀拔嶽為驃騎大將軍、雍州刺史、清水郡公、關中大行台、守尚書左僕射;拜侯莫陳悦為車騎大將軍、渭州刺史、白水郡公,和賀拔嶽一起鎮守關隴。
爾朱榮被殺後,爾朱氏家族各自為政,後來高歡自立於山東,擁立孝武帝,討伐爾朱氏。關中的爾朱天光準備東出攻打高歡,賀拔嶽知道他不是高歡對手,苦勸其不要出兵,爾朱天光不聽,果然被高歡打得大敗,於是賀拔嶽和侯莫陳悦不再效忠於爾朱氏家族,響應已經成為北魏大丞相的高歡討伐爾朱氏。
永熙二年(533年),爾朱兆在老家秀容被高歡所部打敗,被逼自縊而亡,爾朱氏全族覆滅。這個時候,高歡已經完全代替了當年舊上司爾朱榮的地位,成為新一代權臣。而經過幾年的內訌,北魏內部一片混亂,登基稱帝的宗室數不勝數,最終高歡擁立的孝武帝元修成為唯一的勝利者。
可是孝武帝和當初的孝莊帝一樣,幾乎都是傀儡,所以他也想效仿孝莊帝,意圖除掉擅權的高歡。但高歡防備心理大大強過爾朱榮,遠離洛陽居住在晉陽,孝武帝沒有下手機會。永熙二年(533年),無計可施的孝武帝暗中聯絡關中的賀拔嶽,密令他尋找機會除掉高歡。為了表示誠意,孝武帝刺破自己皮肉取了鮮血,親自寫血書派使者送給賀拔嶽,任命他為都督關隴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授予他關隴地區的最高管轄權,要求他率兵討伐高歡。
此時原來統屬於爾朱氏的北魏六鎮軍事力量中,因為爾朱榮之死已經各自分裂,高歡得到了其中的大部分,關中的賀拔嶽部只擁有武川鎮一部(賀拔嶽是武川鎮出身),在得到孝武帝密詔後,賀拔嶽召集了武川舊部,分守關中、隴東各地,和高歡展開對抗,這就是影響並創立了後世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關隴集團”雛形,賀拔嶽也是第一代關隴集團首領。
永熙三年(534年),大丞相高歡派親信、左丞翟嵩出使關中,表面上是緩和和賀拔嶽的隔閡,邀請他共同執掌國政,其實暗地裏讓翟嵩找機會離間關隴首領賀拔嶽與副手侯莫陳悦之間的關係。在翟嵩的利誘和重酬引導下,侯莫陳悦接受了高歡的唆使,謊稱議事,誘騙賀拔嶽到河曲(今寧夏中寧)軍營商議,趁機派人將賀拔嶽殺死在帳中。
賀拔嶽死後,部眾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在這緊急關頭,賀拔嶽的親信、夏州刺史宇文泰趕到賀拔嶽駐軍地平涼,安定人心後統率大家東進隴川,準備征討侯莫陳悦。同時,宇文泰上表孝武帝乞求准許討伐叛賊侯莫陳悦,又與武川諸將刑牲盟誓(宇文泰也出身武川),相約共扶朝廷。孝武帝得知賀拔嶽被高歡設計殺害後,憤慨不已,下詔以宇文泰代替賀拔嶽為大都督,統領賀拔嶽所部全部人馬,至此,宇文泰成為關隴集團第二代首領。
宇文泰在得到孝武帝正式詔書後,立即以皇帝詔令為依據討伐侯莫陳悦。永熙三年(534年)二月,宇文泰派遣李虎、李弼、趙貴、獨孤信等將領(皆武川鎮兵出身)討伐侯莫陳悦,一舉擊敗人心盡失的侯莫陳悦,迫使其自殺而亡,十一月,依附高歡的靈州刺史曹泥也歸降宇文泰,關中隴東平定。控制了關隴地區的宇文泰實力大漲,成為權臣高歡最有威脅的對手,孝武帝為了抗衡高歡,晉封宇文泰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宇文泰由此成為北魏內部僅次於高歡的實力派。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孝武帝徹底和高歡鬧翻,在洛陽發動忠於皇室的軍隊討伐晉陽,但是尚未出兵高歡就已得知,率軍南下直逼洛陽。孝武帝以宇文泰為關西大行台、尚書左僕射,把妹妹馮翊公主嫁給他為妻,寄希望宇文泰出兵協助擊敗高歡。但是高歡行動迅速,孝武帝來不及等到宇文泰救兵,就被高歡大軍殺到黃河岸邊,洛陽城中朝臣多有渡河投靠高歡的,守軍也紛紛離散。孝武帝無奈之下只得率宗室近臣等五千人逃離洛陽,投奔關中的宇文泰,以圖日後捲土重來。
永熙三年(534年)七月,孝武帝逃到關中後,宣佈遷都長安,加授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十月,因為孝武帝西逃,已經佔領了洛陽的高歡以孝武帝棄國不能奉社稷為由,廢除其帝號,另立宗室、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皇帝,改元天平,然後宣佈遷都鄴城。
而遷徙到長安之後的孝武帝因為關中政令全部取決於宇文泰,自己如同受制於高歡一樣依舊被權臣控制,心中極度憤恨,與宇文泰嫌隙越來越大,不滿之情逐漸溢於言表,準備找機會除掉宇文泰。宇文泰感覺不能控制孝武帝,為免夜長夢多,於是在永熙三年(534年)閏十二月十五將孝武帝毒殺,改立宗室南陽王元寶炬為帝,次年改元大統。就這樣,北魏一分為二,東西魏並立,高歡以大丞相、渤海王名義控制東魏,元善見即東魏孝靜帝。宇文泰以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行台、安定郡公身份控制西魏,元寶炬即西魏文帝。
東西魏並立後,高歡和宇文泰都想消滅對方,統一北方。期間兩魏之間連續發生過五次大戰,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天平四年(537年),東西魏第二次會戰(沙苑大戰)爆發,高歡率大軍西進關中,直抵渭水之濱,宇文泰親自指揮西魏軍隊迎擊,在驃騎大將軍於謹、趙貴、李弼等配合下,於沙苑(陝西大荔)將來犯的東魏軍分割為二部分別痛擊,最後大破東魏軍。高歡率殘部東渡黃河狼狽遁走。宇文泰率西魏軍一直追到黃河邊才罷休。此戰西魏斬俘八萬,獲取兵甲物資無數。
經過這場大勝,西魏及關隴集團兵精糧足,度過了最初立國時的窘迫,得勝後的宇文泰命令所有士兵在戰場上每人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為了表彰宇文泰之功,西魏文帝晉封他為“柱國大將軍”,這也是繼爾朱榮、爾朱兆、高歡之後,第四個得到這一稱號的魏臣(或者説權臣)。
自大統三年(537年)開始,在長達十一年的時間裏,西魏朝廷只有宇文泰一位柱國大將軍,他也是西魏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西魏文帝相當於傀儡,但是在表面上和宇文泰客客氣氣,關係尚可)。
東魏武定五年,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東魏大丞相高歡去世後,東魏長期駐守河南的守將侯景不服高歡長子高澄接替其父繼續執掌朝政,於是在駐軍地河南發起叛亂,最終不敵高澄,侯景投降了南方的梁朝。這件事給予了宇文泰高度警醒,由功臣大將長期駐守地方,非常容易培植和發展自己的勢力,而地方具有自主性,對朝廷和最高統治者(指宇文泰自己)來説隱患非常大。自己在世時也許各元勳重臣不敢作亂,可是一旦有意外,那麼誰也不敢保證西魏就沒有侯景式的大將趁機作亂。
為了消除隱患,收取駐守各地的重臣權力,同時又不至於讓他們感到被猜忌和被威脅,以至於鋌而走險發動叛亂,宇文泰採用了“明升暗降、賜以殊榮”的辦法,將之前分守西魏各重要地區的幾位元老功臣以西魏文帝的名義加封為“柱國大將軍”,在朝廷地位上和自己一樣尊貴,“光耀榮盛,莫與為比”,同時派親信或者子侄接替了他們在地方上的職位,這樣就變相地剝奪了這些“柱國大將軍”們的實際權力和地方私人勢力,消除了作亂的隱患。而柱國大將軍們地位得到提高擢升、家族也轉化為關隴集團內的頂級門閥貴族,對這種利益交換十分滿意。在宇文泰“明升暗降、以殊榮換兵權”的計劃下,他和諸元勳重臣都得到了自己滿意的結果,雙方皆大歡喜,各取所需。
第一個在宇文泰之後得到“柱國大將軍”名號的西魏大臣是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河內郡公獨孤信。此前獨孤信鎮守隴右(甘肅六盤山以西),屢次平定地方叛亂,治理軍政庶務有方,深得隴右軍民之心。宇文泰為了收回他在隴右的軍政權力,於是在大統十四年(548年)奏請西魏文帝同意,以獨孤信撫慰隴右、安定地方、功勳卓著為名,晉封為柱國大將軍,入朝參與國政,隴右軍政則由宇文泰之侄宇文導接替執掌。獨孤信入朝後,地位尊崇、榮耀顯貴,家族子弟得以恩蔭受封,但他此後就極少帶兵出征,實際上交出了兵權。
繼獨孤信之後,西魏其他鎮守地方(或者握有兵權)的元老重臣李弼、趙貴、李虎在大統十四年(548年)按照獨孤信的例子被晉封柱國大將軍,入朝參政。大統十五年(549年),侯莫陳崇、於謹也被晉封柱國大將軍,移交兵權,從統兵大將轉化為門閥貴族。獨孤信、李弼、趙貴、李虎、侯莫陳崇、於謹六人就是關隴集團中地位最高的六家門閥貴族開基之祖。
同時,為了宣示尊崇皇家、禮遇宗室,宇文泰奏請西魏文帝,將宗室、中軍大都督、太傅、廣陵王元欣也一併授予柱國大將軍稱號,作為皇族中參與國政的代表(其實就是個掛名的)。
這樣,至大統十五年(549年),西魏朝廷一共授予八人為“柱國大將軍”,作為朝廷最高參政大臣,議定國事、統管軍政庶務,他們是:
使持節、太師、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安定郡公宇文泰。
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隴右行台、少師、隴西郡公李虎。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趙郡公李弼。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河內郡公獨孤信。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南陽郡公趙貴。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常山郡公於謹。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公侯莫陳崇。
以上八人,就是後世所熟知的西魏“八柱國”,他們也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中最頂級的成員,他們以及他們的家族子孫後裔,影響了之後大約三百年的中華歷史進程。
八柱國中,安定郡公宇文泰是西魏的實際統治者,總理朝政,都督中外諸軍事,地位超然;廣陵王元欣只是皇室代表,虛掛其名而已。“八柱國”設立前後,宇文泰仿照周禮,建立西魏六軍,創立府兵制度。大統十五年(549年),八柱國確立,除宇文泰本人和掛名的元欣外,其餘六柱國均被授予統帥府兵、執掌兵權的權力(當時,幾乎是名義上的)。而六柱國每人統帥兩位大將軍,合計十二大將軍,這才是西魏真正的軍事統帥,和戰役的實際指揮者(十二大將軍大多是宇文氏宗族、或者是被宇文泰從軍中提拔上來的嫡系,他們直接聽命於宇文泰,架空了名義上的統帥六柱國)。
十二大將軍是: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以上宗室掛名)、平原郡公侯莫陳順、章武郡公宇文導、高陽郡公達奚武、陽平郡公李遠、范陽郡公豆盧寧、化政郡公宇文貴、博陵郡公賀蘭祥、陳留郡公楊忠、武威郡公王雄。(其中北周建立後授予隨國公爵位的楊忠,即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楊堅之父)。
而以上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出身於武川鎮者佔到了七成以上,宇文泰依靠這些武川軍人老鄉組成的關隴軍事集團馳騁疆場、縱橫天下,經過二十年的征戰,終於創造了起一個屹立在關中隴右地區的強國,他的後代和後輩們則更進一步,最終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光耀後世的隋唐兩大帝國。
附:八柱國結局及後裔成就:
宇文泰: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去世,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泰嫡子宇文覺稱帝,國號周,即北周,宇文覺即北周孝閔帝。北周建立後,宇文泰先後被追尊諡號文王、文皇帝,上廟號太祖。
元欣: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大丞相、柱國大將軍、廣陵王元欣薨逝,朝廷賜諡號容。他的後裔沒有在之後的改朝換代中遭到屠戮,反而長保富貴,接連出仕於北周、隋、唐三代帝國。在唐朝,元欣後裔這一支與崔、裴、盧三家門閥貴族並稱四大宰相門第,可見其家族之盛。
李虎: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五月,西魏柱國大將軍、隴西郡公李虎去世。北周代魏時,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由其第三子李襲爵。唐武德元年(618年),李虎的孫子、第二代唐國公李淵代隋自立,建立唐朝,李虎被孫子追尊為唐太祖(唐朝國號也由“唐國公”的封爵名號而來)。
李弼: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二月,北周代魏,趙郡公李弼被晉封為趙國公。當年十月,李弼去世,子孫世襲爵位。李弼曾孫李密,是隋末羣雄中的瓦崗軍首領,曾經和李淵爭奪天下;李弼六世孫李泌,是唐肅宗宰相,封鄴侯。李弼其他後裔,大都出仕隋唐兩代,是頂級門閥貴族之家。
獨孤信: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泰嫡子宇文覺建立北周,河內郡公獨孤信晉封為衞國公。當年,因為牽扯進另一柱國大將軍趙貴密謀刺殺輔政的晉國公宇文護(宇文泰之侄)之事,獨孤信被迫在府邸中自殺,但家族得以保全。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帝皇后,諡號明敬皇后。四女是第二代唐國公李嫡妻、唐高祖李淵之母,唐朝建立後被追尊為元貞皇后。七女獨孤伽羅是隋文帝皇后,諡號文獻皇后。三個女兒是三朝皇后,獨孤信於北周、隋、唐皆為外戚,自古以來從未有過。而獨孤信的子孫後裔在北周、隋、唐都是門閥貴族之家,三百年富貴榮華不衰。
趙貴: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北周代魏建國,南陽郡公趙貴被晉封為楚國公。趙貴自認為是元勳重臣,對晚一輩的晉國公宇文護輔政執掌大權憤憤不平,於是暗中策劃殺死宇文護。但是他的計劃被屬下秘密告發,宇文護搶先下手,逮捕趙貴,並誅殺其全族。趙貴家族從此從關隴門閥貴族集團中消失。
於謹:孝閔帝元年(557年),北周代魏之後,常山郡公於謹晉封為燕國公。此後於謹以元勳重臣身份參與朝政,輔政的宇文護以及北周孝閔帝、明帝、武帝等歷代皇帝對他都十分尊敬。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於謹年老去世,年七十六歲。周武帝親自前往弔唁,追贈其為太師、雍州刺史,上諡號為文。於謹後裔子孫歷仕北周、隋、唐三代,是關隴集團頂級門閥之一。
侯莫陳崇: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北周代魏建國,彭城郡公侯莫陳崇晉封梁國公。此後侯莫陳崇被加授太保,歷任北周大宗伯、大司徒。北周保定三年(563年),侯莫陳崇隨周武帝巡視原州時言語不謹慎,得罪了輔政的晉國公宇文護,周武帝在大殿上責備侯莫陳崇。當晚,宇文護派遣軍隊包圍了侯莫陳崇府邸,逼侯莫陳崇自殺。侯莫陳崇自殺後,按照常規的禮儀舉行葬禮,諡號為“躁”,他的家眷沒有受到牽連,依舊出仕北周,承襲爵位。天和七年(572年),宇文護被周武帝誅殺後,侯莫陳崇平反昭雪,改諡號莊閔。侯莫陳崇長子侯莫陳芮是北周上柱國、大司馬。次子侯莫陳穎是北周廣平侯,入隋後任大將軍、桂州總管、都督十七州諸軍事、封廣平郡公。此後侯莫陳崇子孫名聲不顯,又改姓為陳,逐漸從關隴門閥貴族集團中掉隊,不再是頂級門閥,不過依舊有後裔出仕隋、唐,代代繁衍傳承,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