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薦讀|寓教於戰:晉綏邊區戰時的兒童教育
內容摘要
全面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兒童教育是中共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儘管戰爭形勢非常嚴峻,但中共仍然因陋就簡堅持進行兒童教育。
晉綏邊區兒童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要是為抗戰服務。因此,邊區的兒童教育與抗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抗戰已成為兒童教育和戰時生活的一部分。
在寓教於戰的基礎上,邊區政府秉持兒童教育與實際相結合的理念,重視兒童的參與,故教育內容既包括具體的文化知識,也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經過教育,邊區兒童不僅自身文化素質得到提高,而且對抗戰、邊區建設乃至自身家庭也做出了積極貢獻。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環境
在學習方面,全面抗戰時期,邊區文化教育十分落後,學習環境較為惡劣。1940年晉緩邊區政府成立後,結合當地實際,以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引導兒童讀書學習。
在勞動方面,邊區兒童的日常生活與勞動密不可分。全面抗戰時期,邊區勞動力缺乏,大部分兒童都參加勞動,且勞動強度較大。
在抗戰方面,邊區多數兒童都參與了抗戰,方式包括站崗放哨、抓漢奸、送信等。農忙時,邊區各村的放哨、送信等均由兒童承擔。戰鬥中,兒童還幫助民兵挖坑埋地雷等。
在娛樂方面,儘管兒童勞動任務繁重、生活條件艱苦,但仍有不少娛樂活動。軍事遊戲是兒童模仿和認識戰鬥的重要活動,為培養兒童的抗戰熱情,邊區政府利用兒童的天性,組織兒童開展演游擊戰、參軍,以及格鬥、摔跤、溜冰等各種軍事遊戲。
教育課程與內容
文化課是邊區兒童教育的主要內容,課程包括公民、國語、算術、自然、社會、衞生、歷史、地理、體育、美術、音樂、勞作等,各地各校略有不同。其教材一般由邊區政府編印。據不完全統計,1940—1945年,邊區發行課本達50餘萬冊。
國語課,兒童要學習開便條和路條,寫信、寫契約、通知等;算術課,主要學習筆算和珠算,以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產量統計、記賬等;自然課。主要學習人體生理與病理,以及宇宙、風雲雷電等自然現象;公民課,主要接受民族意識、道德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勞作課,主要學習紡織、種棉、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其他生產知識;歷史和地理課,主要學習鄉土歷史和地理常識等。
課外活動也是邊區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邊區兒童每天早晨到校,先跑步後出操,還要學習刺殺、投擲手榴彈防空等軍事技能。邊區兒童除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還由兒童團(或學生會)自行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抗戰及社會宣傳教育也是邊區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邊區注重兒童的思想教育,兒童在學校不僅要接受抗戰宣傳教育,還要接受站崗放哨等方面的訓練,同時要接受破除迷信、講求衞生等社會教育。
在學習中成長
晉綏邊區戰時的兒童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接受過教育的兒童,不僅對抗戰和邊區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而且對邊區社會和家庭也帶來了積極影響。
首先,邊區兒童的成長體現在抗戰方面。全面抗戰時期,邊區兒童承擔了宣傳抗戰的重要任務,並積極參與抗戰。兒童在學校學習抗戰知識後,積極對羣眾進行抗戰宣傳,不僅組織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宣傳防空、防毒、防空降等知識,同時揭露日偽的謠言和欺騙宣傳,還開展抗日捐獻活動,堅定民眾抗戰必勝的信心。
其次,兒童在接受教育後,為邊區社會做出了貢獻。兒童積極參與邊區建設或為邊區建設服務。全面抗戰時期,勞動是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邊區兒童大都參加勤工儉學活動,為學校節約開支,減輕學校負擔。
邊區兒童在社會教育中亦發揮了重要作用。全面抗戰時期,為提高邊區民眾的文化水平,很多小學兼辦識字班或“冬學”,由兒童擔任教師,開展社會教育。兒童還在諸多方面影響和指導着成人,如開展衞生運動、破除封建迷信、改造“二流子”、淨化社會風氣、調解成人糾紛等等。
再次,兒童在參與抗戰、勞動和社會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責任感逐漸增強。這一方面表現在兒童利用所學知識為家庭服務,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兒童直接參加家庭勞動。由於兒童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大多數兒童很快就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服務家庭的實踐中。
在晉綏邊區,兒童是抗戰和邊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接受了教育的邊區兒童,其社會地位不斷提升,而兒童的社會地位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由於接受過教育的兒童對抗戰、社會和家庭的重要貢獻,在晉綏邊區,民眾、學校乃至邊區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兒童的重要性,並給予兒童特殊的關注,可以説邊區兒童的社會地位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