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饒漱石針對陳毅,毛主席給陳毅寫信:做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經典

放眼古今中外,但凡成大事者,皆有自己的個性與堅持。可面對身邊不一樣的聲音,有些時候卻需要忍耐。陳毅與饒漱石皆是我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同的性格註定了二人在許多事情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這種分歧無關對錯,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罷了。

作出決策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多問題並沒有統一的答案,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於世人而言,“黃花塘事件”不過是歷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可對於饒漱石和陳毅來説,這卻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走向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瞭解到饒漱石針對陳毅一事後,毛主席給陳毅寫信:做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

陳毅

整風運動,饒陳二人勢同水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戴着有色眼鏡審視他人之時,目之所及當然是一片黑暗。饒漱石與陳毅二人對國家對人民所做出的貢獻,早已遠超常人。二者之間的矛盾並無對錯之分,缺少的不過是理解與包容。

在毛主席的耐心勸解下,“黃花塘事件”最終以平和的方式的得到了解決。常言道:“道不同不相為謀”。饒陳二人的個性並無相似之處,倘若處理得當固然可以達到互補的良好境界,但稍有不慎就會令二者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

陳毅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在大方向的把控上十分到位,但在細節之處很容易令人心生不滿。饒漱石為人認真嚴謹,他堅信規定的力量遠高於一切,卻容易留給人不解人情的印象。倘若二人保持着以往井水不犯河水的處事態度,或許還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

但在組織的安排之下,二人不得不頻頻共事。正值新四軍整風運動到來之際,饒漱石將此次運動看作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然無法改變陳毅的行事作風,倒不如藉此機會將其趕走。

饒漱石

為此,饒漱石展開了一系列針對陳毅的舉措。最為明顯的當屬1943年10月在黃花塘主持的整風會議。據參會人員回憶,此次整風大會針對的成員只有一個,那便是陳毅。大到破壞組織的團結,小到平日生活的點滴,都成了陳毅的一樁樁罪證。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參與會議的幹部們聽到饒漱石列出陳毅的“罪證”全都“有理有據”,也選擇站在了陳毅的對立面。他們向中央表明態度,要求解決此事。

陳毅對於這一切有心解釋,但卻無人願意傾聽。在這危急的時刻,毛主席決定讓陳毅來到延安參加七大,以此來緩解緊張的局勢。

耐心勸導,陳毅為此受益終身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懷揣着一腔委屈,陳毅來到了毛主席的身邊。想要證明自己做過一件事情非常簡單,想要證明自己沒有做過、沒有想過某些事情卻難上加難。

本想着到了延安就能儘快澄清饒漱石給自己安上的種種罪名,沒想到毛主席卻阻止了他的進一步行動。於毛主席而言,陳毅既是自己的戰友,也是難得的詩友。他深知陳毅的為人品性,不想讓他在這件事上走太多的彎路。

早年時,毛主席也與身邊的人由於理念上的不同爆發過爭執。多年後回首這段往事,他才深刻意識到這並非處理事情的最好方法。而陳饒二人之間的所謂矛盾,並沒有原則上的嚴重問題。倘若任由陳毅盲目解釋,定會激化二人之間的矛盾,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而陳毅在處事的過程中確實常常忽視小節,久而久之會對其產生不利的影響。若是能通過此事讓他學會隱忍,對於未來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好處。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在毛主席的耐心幫助下,陳毅選擇放低自己的姿態,與饒漱石和平溝通。

雖然在溝通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些不快,但令人慶幸的是此事最終順利解決。經過此事之後,陳毅走上了成熟的道路。“黃花塘事件”雖然疼痛,卻不至於傷到其根本。

在戰爭時期,如陳毅一般的優秀將領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贏得眾人的敬仰。但在戰爭日漸平息之後,他們不必面對槍林彈雨的危險,卻要學會如何做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經此一事之後,陳毅如醍醐灌頂一般,從一個戰場英雄轉變為成熟政治家,這對我國後續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顛倒黑白,涉事人員不知情

面對饒漱石的針對,陳毅急於解釋,實際上也是關心則亂。在饒漱石的動員下,不少幹部都表達了對陳毅的不滿,其中不乏此前與陳毅相交甚密之人。陳毅可以忍受被陌生人誤解,但不能接受被昔日的好友誤解。然而急於解釋,卻容易留下隱患,將自己置於更加不利的境地。

然而陳毅沒想到的是,此時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比如慄裕等幹部,當時並沒有針對此事發表自己的看法。但饒漱石為了打壓陳毅,假借他們的名義發言。當時看似對陳毅不滿的人有很多,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説法是饒漱石偽造的。

對於當時涉及此事的大部分人來説,他們很清楚饒漱石的一系列舉動都是針對陳毅的。出於明哲保身的想法,這部分人不僅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還與陳毅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引火燒身。在此事沒有下定論之前,他們不會選擇相信任何一方。

慄裕

對於不知情的正義者來説,饒漱石列舉的罪狀“有理有據”,他們沒有質疑的理由,只能選擇相信。陳毅與其匆忙的解釋,倒不如將此事徹底解決,即從根源化解他與饒的矛盾。當一切平息之後,無需太多的話語就能使得眾人信服。

但這個道理毛主席卻不能直接告訴他,需要他自己慢慢感悟。在陳毅的忍耐下,在毛主席的幫助下,“黃花塘事件”塵埃落定。圍繞在饒陳二人身邊的種種,似乎沒有人會在提及。

但毫無疑問的是,在這件事上陳毅是很委屈的。他沒有辦法直接證明饒的指控是錯誤的,但在毛主席的勸解下陳毅深知一味地糾纏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不利於個人以及國家的發展。

學會忍耐,方能成就大事業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此話説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上加難。身為新四軍的重要領導者,陳毅對於身邊的大小事宜嚴格處理,但在自己的問題上卻鬆懈下來。饒漱石對陳毅的不滿雖然有針對的意味,但也是有跡可循。

面對不一樣的聲音,學會忍耐的陳毅可以靜下心來細細分析,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身為領導者,不僅要負責把控大的方向,更要以身作則。正是陳毅不拘小節的行事風格,才給了饒漱石對其發難的機會。

面對饒對其十項罪狀的指控,陳毅急於解釋剖白自己,卻正中饒漱石的下懷,將問題上升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幸好有毛主席的幫助,才不會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

經此一事,陳毅拋開了內心深處的浮躁,真正做到踏實起來。他曾多次向毛主席寫信匯報自己近期的思考,從信件中的內容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改變。從練習忍耐到學會忍耐的過程中,陳毅更好地看清了自己,使他不至於迷失在周圍的奉承之中。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在饒漱石對陳毅發難之前,也曾有人對他提出過相應的意見,可不同的聲音卻被一次次忽略。“黃花塘事件”是對陳毅的一次考驗,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機遇。在處理此次問題時,毛主席選擇以他作為突破口,也是對他給予了厚望。

身居高位者,定有着遠超常人的思想境界。權力的背後意味着巨大的責任,考慮到國家的未來,個人的悲喜自然不那麼重要了。忍常人所不能忍,以冷靜客觀的態度進行判斷,才能夠避免一時衝動,留下終生的遺憾。要知道忍耐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胸懷,一種更高的境界。

194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回覆電文稱陳、饒同志的矛盾由來已久,此事可以調解。此事無需再提,成了本次事件的解決辦法。直到陳毅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然無法向世人完全解釋這次事件的是與非。

人活一世,免不了受委屈。做一個政治家,做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更是如此。然而歷史是不會説謊的,陳毅與饒漱石一生的經歷就明明白白地記錄在那裏。二人之間的是非功過,後人會給出相應的評價。

陳毅的忍耐,為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是國家的未來。公道自在人心,與其用蒼白的言語證明自己,倒不如讓實際行動來告訴人們答案。忍耐,從古至今都是政治家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