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説錯話”在美國高校是大事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經典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田 秋

近日,一名美國教授在課堂上用中文説“那個”,卻被誤解為某個種族歧視詞彙的新聞在美國引起很大震動。這令不少外語教師和母語非英語的留學生都感到緊張,也在這些團體中掀起如何避免外語帶來誤會的討論。

據美國媒體綜合報道,南加州大學的格雷格·巴頓教授在他的傳播學課堂上,用中文舉了一個例子:“在表達想法的時候人們常常使用口頭語,讓聽者有代入感,這是因文化而異的,取決於你的母語是什麼,比如在中國,常用的詞是‘那個’。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説法,就像我們(在英語中)常説‘呃’一樣。”據瞭解,這門傳播學的課程意在培養學生在全球工作場所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而這名教授有在中國生活的經歷,因此使用中文作為例子。然而,因為“那個”的中文發音接近於英語中以字母N開頭、表示對非洲裔種族歧視的詞彙,巴頓遭到非裔學生的投訴並且已經在接受調查期間停課。系主任則發聲稱“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會邊緣化、傷害和損害學生心理安全的單詞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美國大學一向標榜重視平等,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都被認為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最近這段時間在美國風起雲湧的非裔抗議活動也讓校方和社會普遍對涉及種族問題的案例風聲鶴唳。不僅南加大迅速對此作出反應,包括美CNN、福克斯新聞頻道、《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媒體都關注了這一事件。

然而,這一新聞同時也引起了許多美國高校外語教師和非英語系學生的強烈反應,尤其是以中文為母語或能夠使用中文的師生,更是能理解“那個”與具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英語單詞風馬牛不相及,紛紛表示這一事件十分荒謬。此事一出,許多中國學生和曾經學過中文的外國學生都表示,美國高校的這種行為完全忽視了“那個”本身的意義,將此作為“種族歧視事件”處理的人,不僅拒絕瞭解中國的語言文化,還單純使用美國人的認知和思維去解釋一切並做武斷判斷,給一個毫無關係的中文詞彙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這無疑也是一種歧視行為。幾名在美國高校擔任中文助教的中國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新的學期,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教‘那個’這個詞,也很怕自己在課堂上會不小心説出什麼會被舉報的話。”

這一擔憂不僅發生在中文使用者中。一名德語助教在自己的社交網絡上表示:“德語的名詞有陰性、陽性、中性的區分,但總有一些學生因為性別認同等原因,反對把詞彙‘分公母’。但我只是一個助教,我怎麼可能改變這種語言的性質,或是拋開德語的這種特性去講課?”記者接觸到的所有教授外語的老師,都表示這一事件讓他們對新學期的教學感到“更加緊張”。

生活在美國等多語言環境的國家中,具有文化差異的老師和學生需要更加註意交流問題。一名在美國高校教授語言課程的老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因為上述事件,現在他在上課的第一天都會事先給學生打“預防針”:“我們將要學習的是一門‘外語’,如果這門語言中的任何詞彙與表達讓大家感到不舒服,我在此提前表達歉意,這並不代表我的觀點,也不代表這門語言本身對任何社會羣體有所歧視。”

另一位在美國加州某大學專門教課堂交流技巧的講師告訴記者:“作為一個在異鄉生活的外國人,我在説話的時候會更加註意觀察聽者的反應,根據聽者的面部表情等信號判斷自己是否‘説錯話’。如果我在課堂上感到自己説了被學生誤解的話,我會馬上停下來問大家:‘對不起,我剛才是不是説了傻話?’對方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氣氛就會得到緩和。”不過,在疫情期間的網課條件下,彼此的察言觀色有不少障礙和困難。除此之外,不少來自非英語國家的老師和同學都表示,從今以後使用自己的母語在美國人面前交流會更有顧慮,甚至想避免使用口頭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