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劉邦誤會太深,都説他是地痞流氓,其實他比項羽優秀太多了
劉邦是何許人也?盛漢的奠基人,令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開創者,這樣的人怎麼會如此不堪呢?他之所以能走上封建社會的巔峯,是歷史的選擇,亦是人民的選擇。誠然,項羽是英雄無疑,但我們卻不能因為劉邦站在他的對立面而將其評價為陰險小人。在一些書中,甚至,將劉邦塑造成“厚黑學”的鼻祖,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筆者私以為,這完全是國人以“婦人之仁”揣測君王之心。可以説,所有以這種心態構擬出來的劉邦,都與歷史上真實的大漢開國天子大相徑庭。歷史上真正的劉邦,是集合寬仁、善良和孝順的正直人物。他的出身不高,只是平民百姓,因為受教育時間短文化素養也十分有限,身上有不少劣根性,這是事實。不過,劉邦卻能做到知錯就改,且擅長吸納其他人提出的意見。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是成了九五之尊,劉邦也仍不忘保持平民的本性。所以説,從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人性的光輝。
早年的劉邦,其行為並不大氣,甚至,是十分粗鄙的。例如,曾經劉邦擔任過地方的小長官,期間“廷中吏無所不狎侮”。顯然,年少輕狂的劉邦有點兒放蕩不羈的味道,甚至敢往儒生的帽冠裏撒尿。不過,這些頑劣的行為與本性的聯繫並不大。《史記》記載:“仁而愛人,喜施,意裕如也,常有大度。”這是司馬先生對早年劉邦脾氣秉性的概括,可以説是非常精準的。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都喜歡喝酒,劉邦也不例外,他最喜歡去的酒館是王媪、武負開設的。每天酒過三巡後,劉邦從來不賴賬,反而會給這對夫婦數倍的金錢。劉邦的寬仁,在漢軍入關後得到了最大的體現。入主關中的他,享有對關中生靈的生殺大權,可他並沒有做什麼生靈塗炭的事。劉邦放過了歸降的秦王子嬰,與百姓約法三章。此時的關中舊政權被推翻,社會混亂,劉邦的“約法三章”給老百姓的安定提供了保障。殺人償命,傷人或盜竊則抵罪,前朝的一切法令作廢。正因為劉邦的義舉,使關內百姓對他十分擁護。“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東西款待漢軍,可劉邦卻命令麾下的士兵不要接受這些東西,不拿羣眾一針一線。這樣的風格,讓老百姓對他的愛戴與日俱增,甚至,“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奪取天下,並在皇宮中召開了慶功會時,興致滿滿地給麾下的文武百官提了個問題,讓他們回答:“為什麼最後得到天下的是我而不是項羽?”高起與王陵所給出的答案是比較籠統的,他們稱:“陛下與天下同利,項羽卻做不到這一點。”其實,他們的回答並不全面,所以,劉邦才會稱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邦對自己和老對手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能啓用韓信、蕭何、張良等人才,項羽麾下僅有一人才范增,卻還得不到他的重視。此外,劉邦出手闊綽不拘小節,從不刁難百姓。相比之下,項羽對屬下極其苛刻,動輒屠城,自然得不到人心。筆者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奉項羽為英雄。項羽嫉賢妒能的品質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人才在他的麾下都得不到重用。項羽小肚雞腸,且十分記仇,屠戮百姓就像是家常便飯。項羽的勇猛倒是確有其事,可他的魯莽亦是不容忽視的。項羽燒掉了集大秦民力財力修建的阿房宮,坑殺秦軍降卒,烹殺手下的謀臣,這些都是無法翻案的事實。
那麼,為何劉邦與項羽之間的人品差距這麼大呢?在筆者看來,這都是出身惹的禍。劉邦是站在羣眾這一邊的抗暴平民,而項羽則是站在家族角度的復仇貴族。誠然,在劉邦發跡的過程中,也做了不少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事。例如,史料中記載的劉母在野地裏與蛟龍野合並懷孕、劉邦的大腿上有七十二顆象徵着星宿的黑痣、劉邦在酒館睡覺時身上出現了龍的影子、夢中斬殺白蛇等等,諸如此類的“神蹟”在劉邦身上頻頻發生,殊不知,這都是統治者創造出來迷惑老百姓的假象。不過,雖然劉邦騙了天下人,卻是無可厚非的,在那個“王權神授”的年代,一個出身草根的起義家,勢必要用這種方式為自己造勢,若非如此他就不具備成為統治者的合法性。試看陳勝、吳廣當年在魚肚子裏藏的“大楚興,陳勝王”,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就因為劉邦製造了一些祥瑞,所以,家鄉父老才會推舉他為沛公。項羽之所以不會使用這些套路,是因為他沒必要。項氏世代貴族,只需振臂一呼就能召集萬千江東子弟,何須如此麻煩?
史料記載,劉邦坐上龍椅之後,仍不放棄身為平民百姓的一面。每隔五天,劉邦都會規規矩矩地面見太公,向父親請安問好,就像是普通人家的兒子一樣。後來,太公的家令覺得讓天子拜人臣有些不體面,所以向劉邦提議尊其父劉太公為太上皇,劉邦亦二話沒説地答應了。劉邦的老爹劉太公是個喜歡熱鬧的人,在住進了長安的宮城以後,他見不到年輕時豐縣鬧市的熱鬧場面,非常煩悶。聽説這件事後,劉邦立馬命人在長安左近打造了一座“新豐”,高度還原了家鄉的場景,還把老爹的所有舊友全部接來。蕭何在得到修建宮室的命令後,斥巨資打造了一座奢華的未央宮。劉邦看到宮室頗耗民脂民膏後比較生氣,質問了蕭何,説他太過鋪張浪費。若非蕭何以“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理由作出解釋,想來劉邦必會對蕭何進行一番處理。哪怕是當了皇帝以後,劉邦仍活躍於對外戰爭的戰場上,而不是坐鎮後方運籌帷幄。顯然,劉邦與後世“天子守國門”的政治作秀是不同的,有幾次劉邦都身陷險境險些喪命,如白登之圍。高祖十二年,在與叛徒黥布打仗時,劉邦還因身先士卒而中了一箭,還因拒絕治療而喪命。從這裏就能看到,劉邦在戰場上根本不把自己當作皇帝,而是與其他士兵一樣身處險境。
後世的道德家之所以對劉邦抱有偏見,大抵是因為這兩件事:高祖三年,劉邦的親屬均被項羽擄走,成了階下囚。“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脱。”後來,劉邦打下了彭越,為了補充糧草經常派兵偷襲楚軍的後方,搞得項羽十分憤怒。項羽為了撒氣,便找人做了一塊大砧板,將劉邦的老爹劉太公五花大綁丟在上面,讓人傳信給劉邦,説道:“如果你再不歸降,我就把你老爹煮成湯。”但誰都沒想到,一向孝順的劉邦竟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項老哥,早年咱倆有八拜之交,你我是異姓兄弟,我的老爹就是你的老爹。如果你想煮了你的老爹,那便煮吧,煮完了別忘了分兄弟一杯羹嚐嚐鮮。”這兩件事,並不能説明劉邦是個不守孝道的冷酷之人,恰恰相反,這兩起事件正好説明劉邦有急智。
當時的情況自不需筆者過多描述了,總之是要多危急有多危急,劉邦的小命就要交待在彭城了。在圍城之際,項羽殲滅了彭城大多數有生力量,劉邦靠着身邊的幾十名親衞這才逃出生天。如果這時的他選擇向項羽投降,剛愎自用且狂傲自大的項羽非但不會饒過他,劉邦的老爹老婆多半也得為其陪葬。倘若劉邦真的這麼做,那麼他就真的是“婦人之仁”了。況且,雖然家人都被軟禁起來,劉邦也不是毫無作為放任不理的。從“求太公、呂后不相遇”的文字中我們就能看到劉邦也曾求項羽放過自己的老婆和老爹。至於為何將兩個兒子丟下車,讓他們身處險境,其實這也是一種策略。發生在後世的“劉備摔孩子”,其實與劉邦棄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説,劉邦這樣做,能最大程度地獲得下屬的忠心,增加存活下來的幾率。至於劉邦的那句“吾翁而翁”,看似不要臉到極點,卻正是他的計謀所在。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劉邦還有翻盤的可能,所以,項羽並不會釜底抽薪殺掉他的老爹和夫人。劉邦算定,項羽根本不敢為難自己的家人,畢竟此人自視甚高,所謂烹殺劉太公不過是裝裝樣子罷了。
就算項羽真的打算把劉太公燉了,項伯等人必會替劉邦説情,故此,劉邦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