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那是你沒明白4件事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説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和孩子講道理為什麼總是不管用?下面幾點你一定要抓緊看:
1、你越是講道理,孩子顯得越被動
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脱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
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這種讓被動接受的方式,往往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和不快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2、教育方式有很多,但要注意可接受性
家長講道理固然是為孩子好,但也要注意可接受性,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每個人都不喜歡''赤裸裸''的教育形式。
根據不同氣質的孩子,教育方式也不同。養孩子要揚長避短,越自然越好。
生活中,給孩子講道理需適度,不如通過給孩子講一些有寓意的小故事、角色互換、情景再現等巧妙的方式來啓發孩子,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常説,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這句話,我們換一種説法,就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了適合他的教育方式。
是的,好的教育方式一定是適合孩子的。否則,教育就會像扯住一根繩子往兩頭拉,我們越是用力,就越適得其反。
3、道理不是靠聽,給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
年少時長輩總是會給自己講各種人生道理,最多也只是口頭應允,內心實則毫無波瀾,因為沒有經歷過那些事情,根本無法體會到箇中滋味。
只有當自己不斷成長,經過親身實踐,才會在某些時刻回過頭來感嘆:“啊,原來當年父親説的那些話確實沒錯。”或者用自己的例子推翻了當年被灌輸的那些大道理,充滿了成就感。
這也就啓發我們,想讓孩子明白道理,不要總想着把道理告訴給他,最重要的是讓他有機會從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當孩子嚐到行為後果時,自然而然會有所反思,從而調整和約束自己。這種通過自身嘗試、收到反饋、獲得經驗的過程,教育效果往往更加顯著。
4、再多的大道理,也比不上父母以身作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給孩子講道理,教育意圖太明顯,孩子只能被動接受。帶着孩子去看見,去感受道理,力量遠比講道理大得多。而其中,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則是最好的方式。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便是如此。他教育孩子時,很少苦口婆心地説要怎麼做,而是把要教給孩子的道理,用行動的方式告訴他們。
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決定着他的成長,而不是家長講的那些道理。
在教育這件事上,教條不重要,父母身體力行體現出來的教養才重要。
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