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識人術如果你不懂識人,牢記這4句話,一看一個準
凡成大事者,先要識人和識事,並以才幹輔助,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漢高祖劉邦,安邦治國不如蕭何,出謀劃策不如張良,帶兵打仗不如韓信,但他卻懂得識人,併網羅天下將才唯他所用,最後成就一番霸業。
所以曾國藩認為會識人很重要。
曾國藩在識人上,堪稱伯樂,曾提拔過李鴻章、左宗棠、劉銘傳等一批晚清重臣。
李鴻章在淮軍建立之初,曾在選將上拿不定主意,於是帶了三個人去拜見恩師曾國藩,讓其幫忙看看。曾國藩並沒有直接接見三人,而且讓李鴻章將三人帶於屏風之後。
正當李鴻章要開口介紹時,曾國藩將其打斷,直接説道:第一個人見我不敢仰視,説明其性格謹小慎微,給予一般的官職即可。
第二個人獐頭鼠目,偶爾間會有左顧右盼,其必定是陰奉陽違之人,不可重用。
第三人目光凌然,身姿挺拔,有大將之才,可重用之。
李鴻章按照恩師的指點,一一照做。
果不其然,第一個人成為了後勤的一把好手,辦事精練,勤勤懇懇。第二個人後來因為中飽私囊,被革職查辦。第三個人被李鴻章重用,這位可用之才就是淮軍將領劉銘傳。
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曾國藩在識人上有着很多過人之處,他在識人方面,有四點看人之術,接下來給大家一一分解。
常言道:人無信而不立,誠信是為人之本,從業之要。
世上從不缺乏聰明的人,但事事守信之人卻少之又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誠信,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需要誠信,事業上的成功更離不開誠信。
無信之人不可交,因為信用是判斷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無信之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講信用的人不輕易許諾別人,一旦許諾,他必然言行一致。
講信用的人從不打誑語,説實話、辦實事,為人實在。
講信用的人光明磊落,從不暗箭傷人。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在秦末時期,楚地有一人,名曰季布。早年間曾拜入項羽帳下,後來被劉邦所俘,後在夏侯嬰説情下,拜其為郎中。
季布在年輕時,喜歡結交各路英雄好漢,為人禮賢下士,仗義疏財。凡事有求於他,他必竭盡全力。因此,季布在江湖上聲名遠揚。
在楚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以證明其為人。
何為“官氣”?見權貴之人低三下四,見窮困之人趾高氣昂。
一個人的高貴與否,不在於其財富,更不在於其地位。而是在於一個人的氣質和修養。
李鴻章曾説過:得失常事,不足慮,總以發奮讀書為主。
人的一生總有起起伏伏,得失乃是常事,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任何人都值得我們以禮相待,這才是智者所為。
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做朱買臣的人,家裏非常的窮,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讀書,到了四十歲時,仍一事無成,無奈之下,他和妻子搬到了人煙稀少的深山裏,搭個茅篷居住。
夫妻二人每天在山上砍柴,挑到山下賣掉,以此維持生計。在挑柴途中,朱買臣總喜歡讀書,很多人都在背後笑話他,一個砍柴的裝什麼讀書人。
妻子在一旁很難堪,於是也勸他不要挑柴看書了,耽誤時間不説,還淪為了別人的笑柄。
朱買臣性格倔強,別人越這麼説他,他讀書的聲音越大,引來了更多人的圍觀。
他的妻子受不了了,直接跟他離了婚,離家而去。自此,朱買臣更加勤奮讀書,最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入朝為官,在官場一路平步青雲,官職位列九卿。
他又將前妻接回了府中,但此時的府上已有了正房,前妻追悔莫及。
説話要“言之有理”,這裏的“理”有兩層意思,一是道理,二是條理。
一個言談有條理的人,説話主次分明,分得清主要和次要,邏輯清楚,簡單易懂,讓聽者豁然開朗。
沒有條理的人,説話總是抓不住要點,含糊其詞,聽眾雲山霧繞。
其實,説話有條理的人,其大腦中一定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有學問的人説話不一定有條理,但説話有條理的人一定有學問。
在三國時期,劉備給大家的印象是:軍師説得對。其實,劉備是個非常會説話的人。
比如曹操煮酒論英雄,説天下英雄,我曹操算一個,還有一個是誰呢?
劉備深知曹操在説自己,卻回答:袁紹?呂布?袁術?他有意在迴避話題。
曹操回道: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謙虛的回答:不是我,我哪能稱得上英雄。雖然劉備嘴上這麼説,但心裏一直想成就一番霸業,野心不比曹操小,只是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而已。
曹操是在測試他的野心,一旦暴露,曹操定不容他。説罷,劉備急忙從酒局中跑了。
還有一次,呂布被曹操所擒,曹操這個人非常愛才,欲將呂布招致麾下效力,但又怕呂布忠心度不高,反受其亂。
曹操左右不定,便問劉備:你覺得應該怎樣處置呂布?
劉備與呂布有私仇,因為劉備多年流離失所,好不容易在小沛落腳,後來看呂布可憐,收留呂布,沒想到呂布恩將仇報,鳩佔鵲巢,趁劉備外出,將小沛佔為己有。
所以,劉備打心眼裏恨透了呂布,又不能在明面上直接建議曹操斬了呂布,以免讓曹操認為劉備是在公報私仇。
劉備只回答了一句:曹公,你忘了當年的董卓和丁原了嗎?
確實,當年董卓和丁原都收留過呂布,但下場非常的悽慘,劉備是在暗指:曹操你想成為下一個董卓、丁原嗎?
此言一出,直中曹操要害,呂布卒。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一個人的經歷越多,見識的越多,他的眼界就越廣。只有歷經坎坷,見過大世面,人才會有一定的格局。
一個有眼界的人,對待生活的得與失,看的很坦然,對待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確的規劃和追求。這樣的人往往看的更高,走的更遠。
秦末時期,有一個名叫呂公的人,家境富裕,因為躲避仇人,舉家喬遷至沛縣,並設宴款待當地的牛頭馬面。
在宴席中,沛縣縣令欲與沛公結為親家,親上加親,但被呂公拒絕。此時,有一個名叫劉邦的人不請自來,嗚嗚渣渣就坐在了主桌上,這樣的人在東北有一統稱,叫“街溜子”。
因為劉邦當時很落魄,縣令認為他就是來蹭飯的,所以對他不屑一顧。
呂公闖蕩江湖多年,見此人相貌非凡,而且為人爽快,因而比較敬重他。後來呂公還將自己貌美如花的女兒呂雛許配給了他。呂夫人很不情願,對呂公還發了脾氣,這不是將姑娘往火炕裏推嗎?但呂公卻不為所動,堅持將女兒嫁給了劉邦。
多年後證明,呂公沒有看錯人,劉邦打下了大漢江山,女兒呂雛也成為了叱吒風雲的呂后。
曾國藩的四個識人之術,觀其忠義、品行、學問、眼界,大家學會了嗎?
識人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適應陌生環境。
識人可以幫助我們不被小人矇蔽。
識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與身邊的人合作相處。
一般人的人生是用來經營事,有遠大理想的人是在經營人。人生在世,不識貨,半世苦,不識人,一世苦。
在有清一代,朝中重臣都是滿洲貴族出身,曾國藩卻打破常理,提拔了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大批肱骨漢臣,足見其眼光之獨特。
在曾國藩身上,還有很多令人稱道之處,
曾國藩可以説從宋明理學誕生以來除王陽明外最偉大的實踐家,他是理學大師,同時又是個實幹家,他在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做過副部長。
經商要學胡雪巖,做人要學曾國藩,一套《曾國藩傳》值得大家細細品讀。一套三大本,只需88元,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幅下單:
飯可一日不食,書不可一日不讀。學做人,《曾國藩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