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關羽關雲長的經典形象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吧,作為三國曆史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武將之一,被民間譽為"武聖"的他在書中更是智勇雙全,忠義絕倫的代表。
不過有句話説得好,人無完人,關羽也是如此。除了其自身過人的武藝,關羽的另一個特點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他的傲氣。就連孫權想要上門提親都會被他以"虎女安嫁犬子?"而懟的氣急敗壞,可見能受到關羽賞識的人必定不是泛泛之輩。
縱觀三國曆史,在如此多的英雄豪傑中,還真有那麼一位三國名將能讓關羽心服口服,欣賞不已,甚至在他兵敗被俘後還為了他而甘願下跪!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張遼。
與關羽相比,張遼可謂是年少成名,自幼經歷了大量戰亂洗禮的他,在少年時就已成為了自己的家鄉,雁門郡的郡吏,還得到了當時的幷州刺史丁原以及大將軍何進的提攜,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而我們反觀一下此時的關羽,他還正在為了早年間在家鄉幽州涿郡犯下的罪行而四處躲避呢。
倘若按照這個劇本下去,二人之間的關係肯定就會變成"張遼賞識關羽",而不是"關羽賞識張遼"了。而造成二人之間身份互換的一大原因其實總結為四個字就是"知遇之恩"。
十常侍之亂後,何進原本的部下都併入了"救駕有功"的董卓手中,而張遼也被分在了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的手下。而此時的關羽也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劉備和張飛。而也正是從這時起,二人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呂布此人大家都清楚,有勇無謀就是他的代名詞,張遼在他的手下只會越來越鬱郁不得志。雖然之後呂布軍團曾一度差點滅亡曹操,但事與願違。緩過氣來的曹操經過了幾年的養精蓄鋭,終於在公元199年,夥同呂布的手下侯成、宋憲、魏續三人,裏應外合,徹底擊潰了呂布,並將其擒獲。
而張遼也在此時成為了俘虜,隨之被抓的還有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謀士陳宮等人。但與高順、陳宮的慷慨就義不同,大難臨頭的呂布再度展現出了自己三姓家奴的本色,為了活命,極盡溢美之詞,又表示願意為曹操鞍前馬後,還好劉備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徹底結果了這位"三國第一人"的性命。
在看到呂布此等表現的時候,張遼心中又羞又惱,自己竟在這種人手下任職了這麼長時間!於是在呂布行刑前,張遼只説了一句話,就讓呂布啞口無言:"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
曹操本就有惜才之心,但奈何不殺張遼不足以以儆效尤,正在猶豫之時,關羽卻突然跳了出來,並跪求曹操將此人收入麾下,才救下了張遼,張遼也因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而歸降了他。正是因為關羽的這次求情,不僅救下了張遼的命,還幫他找到了那個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明主"。
不過,關羽為什麼要幫助這個與自己連一面之緣都沒有的人呢?其實這是因為關羽早就聽説了張遼過人的能力,也打心眼裏認為他就是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先前,張遼奉呂布之命前來攻打小沛,當時的關羽就對張飛説過:"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頗有自悔之心,故不與我等戰耳。"足見關羽和張遼當時有多麼的惺惺相惜。
此後,張遼隨曹操征討四方,立下了許多顯赫的功勳。破袁紹、斬蹋頓、驅柳毅,屢立戰功,頗受曹操賞識,張遼張文遠的稱號也真正響徹了三國大地。
尤其是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中,張遼更是率領八百將士對戰東吳十萬兵馬,不僅自己毫髮無損,反而差點衝到敵方主帳,活捉孫權。不僅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還將東吳大將甘寧、淩統等人悉數擊破。經此一役,"張遼威震逍遙津"也被傳為一代佳話,張遼本人最終也成為了三國時期曹操麾下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併入選武廟,名傳千古。
這次戰役也讓孫權此後一聽到張遼的名字便寢食難安,就連張遼病重只剩下半條命的時候,孫權都會囑咐手下的將士:"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縱觀張遼一生,不僅為了中原北境的安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依然在為了曹魏帶病徵戰。公元222年,張遼在帶兵大破吳將呂範之後,病情加重,最終逝世於江都。魏文帝曹丕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痛哭流涕,不僅諡張遼為"剛侯",還讓張遼的兒子張虎繼承了他的爵位。甚至在3年之後,曹丕憶起張遼之功,還為他的家族增邑百户,將他的兒子賜爵為關內侯。我想,這大概是張遼能被稱為"三國正史第一名將"的最大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