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師蠶》中曾説過:“教子教女,辛勤半輩。”這句話中描繪了老師的教書育人的高貴品格。三尺講台,訴説着老師那顆希望學生成龍成鳳的心,身為老師,不僅僅是為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也,更是教育孩子成為善良、品格出眾的引路人。

説起教育界中最讓人欽佩的老師,不得不提到曾經任職清華大學的葉企孫教授。他是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理論物理學教彭桓武、王竹溪的老師,葉企孫教授的一生一共為國家培育了79位院士。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雖然如今學生們的名氣都比他大,但學生們的成功與他的悉心教導密不可分。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放在如今社會必定會成為人人敬仰的學者,最終卻淪為了乞丐,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 家族的教育加上自身天賦,奠定了一代大師的地位

出生1898年7月的葉企孫是上海人,那是正值國家動亂之際,輝煌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早已出現頹敗之勢,大清終究還是成為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終究是沒能守住這老祖宗打下來的天下。

面對風雨飄搖的國家,眾人都意識到中國即將要改朝換代了。葉企孫的父親是一個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的人,他很清晰的認識到想要在社會的大環境下生存就必須要學會如今世界上先進的文化知識。

西方的先進思維無疑讓眾人落後的思想接受到了洗禮,他們更清楚要想挽救中國於水火之中就必須要向西方進軍。於是,葉企孫的父親不僅將自己的思想毫無保留的灌輸給了兒子,還將這一套理論教授給了敬業學堂的學生們。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耳濡目染下,加之葉企孫的天資聰穎,很快便在學習中拔得頭籌。看到同胞們深受侵略者的傷害,他發誓勢必要為中國的崛起做貢獻。

191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公費留美的資格,並在同年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深造。由於他的聰明及優異的成績,學校讓他直接跨過了大一大二,直接進入大三的學習階段,並且布里奇曼,也就是194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更是他的老師。

經過1920年他從芝加哥大學畢業,而後考入哈佛再深造,繼續攻讀研究生和博士生。原本以他的條件可以留在美國從事科研行業,然而他從沒忘記自己的同胞還在受苦受難,他生在中國,養在中國,那麼他就應該為中國的發展是做出自己的努力。這樣才將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國家。

回國被他提上日程,他不顧眾人的阻攔,堅定了回國的決心。和曾經的魯迅一樣,他深知僅僅只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根本沒辦法拯救全中國。於是,他開始從事教育行業,想要將自己的知識教授給更多的國人。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然而,一切的生活真能如葉企孫所想象中的那樣嗎?

二、 面對不公要勇於挺身而出

1924年8月,他出任清華大學老師,兩年後他出任物理系主任。當時的他和所有曾經西心懷夢想的有志之士一樣,抱着畢生教書育人的想法兢兢業業着,不怕辛苦。然而,就在一切向好發展時,他卻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一切都來源一個求答案。

這一年,他原本打算出國訪問,進行學術交流,然而七七事變的槍聲打響,也讓葉企孫明白了戰爭來臨,身為中國人絕不能在這時離開,為了搶運學校圖書和儀器,他不得不放棄這次學術訪問,而和他一起留下來的還有他的學生熊大縝。

熊大縝從事地雷、炸藥及各種無線電設備的研究,這本是新中國建立前最需要的人才,然而他卻被人誣陷是敵軍的特務,是間諜。動亂的年代,執法者大多幹脆粗暴,一旦認定罪責根本難以翻身去更改。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身為一心教導的葉企孫是如何都不相信自己的學生會幹出這樣的事情,他要尋求一個答案,更要解救自己的學生。然而,面對冷酷無情的執法者,面對對方剛愎自用的態度,一切都是枉然。

葉企孫直到最後時刻都沒有放棄為學生奔走,到處收集材料證據,想要為學生洗刷冤屈,然而60年代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年代,很遺憾他不僅沒能為學生平反,自己還受到了牽連,繼而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一代受人敬仰的清華教授,最終卻是這樣的結局,不禁讓人唏噓,葉企孫所牽掛的事情後來有結果了嗎?

三、79歲的他仍唸叨着:要回清華

時間一晃就到了葉企孫79歲,身體每況愈下的他,即便身處自身難保的境地依然嘴裏唸叨着:“要回清華大學”。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當年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學生,他拒絕了所有學生的幫助,他想着前路渺茫,如何能再拖上孩子們的大好前途呢。他選擇了自己一人承擔,他的一生都沒有娶妻生子,所有的壓力及苦楚都往肚子裏咽。

1977年,葉企孫去世了。讓人十分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都未能給學生洗刷冤屈。

隨着新中國的不斷髮展,國家也開始着手調查曾經的冤假錯案,終於在葉企孫去世的第九年,他的學生終於重獲清白,被評為抗日烈士。

這是一個遲來的正義,不知道泉下有知的葉教授能否在遲來的正義中收穫那麼一絲絲的安慰。我們希望是有的,但我們也明白遲來的正義所帶給人的撫慰終究會大打折扣。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這不是國家的錯,更不是機制的錯,而是動盪年代下遇到的必然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冤假錯案,有的也許得到了平反,有些則一輩子都隨着時間消散在這天地間。動亂年代人命比草還輕賤,生活更是連畜生都不如。

小結

綜上所述,葉企孫教授值得我們眾人敬仰,身為中國人,即便留學國外依然選擇學成歸國,報答這片生養自己的華夏大地,即使知道這樣國家難有付出和收穫出正比的回報,他依然奮不顧身。

身為教育者,他更是悉心教導學生,做到知識文化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在學生遇到誣陷的時候挺身而出,不顧自身安危,哪怕受到牽連也在所不惜,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詮釋了教授二字,也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這才是為人師表的風範。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美好的時代,然而不少教師的思想卻和曾經《論語》中所説的“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明顯的不同。三尺講台裝載的再也不是恩師重道,再也不是教書育人的道理,而僅僅只是一個教育學生的機器。這樣的老師只能被稱為教務工作者,配不上老師這個尊稱。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老師一詞,所代表的絕對不僅僅只是知識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僅僅這一點便不是文化能夠全部涵蓋的。

當家長羣變成壓力羣,當家長開始陪着孩子完成作業,當家長成為孩子一切知識教育的負責人時,老師存在的意義也就從本質上變了,老師變成了一個領着工資只備課的輸出者,毫無靈魂,這樣的人還能成為老師嗎?

讓我們不禁對這個教育行業產生了懷疑。作為老師就應該像葉企孫教授一樣,有着高覺悟,有了偉大的奉獻精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21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是清華教授,一生未娶培育79名院士,晚年街頭乞討唸叨:回清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