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封建帝制的統治時期幾乎與中國的歷史發展可謂是唇齒相依。除去早期禪讓制的傳承模式,後來的道路上,封建王朝在歷史中的佔比處絕大部分。甚至中間即便經歷過數次的朝代更迭,封建帝制卻依舊存在於歷史的長河中。
從早期的夏商周,到後來的元明清。2000多年的為中國帶來了前無古人的輝煌,同樣也帶來了後無來者的恥辱。同期跟我們相同的英國與日本,也是在王室的統治下帶來了輝煌與恥辱。
但為什麼他們可以保留王室,而中國就要推翻帝制呢?況且還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中國為什麼可以推翻得如此乾乾淨淨?西方人對於中國不保留王室更是感到疑惑。
歷史變革之路
在古代時期,雖然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接觸並不大。秦漢時期與中原民族戰鬥的匈奴也無非是離我們最近的草原人(今蒙古與內蒙古)。此時中國的傳統帝制尚處於萌芽階段,也在慢慢發展並被人們所認知。
後來伴隨着一系列的戰爭、統一、鼎盛、戰爭週而復始的循環,中國封建帝制終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峯,隨之也開始沒落。
直至明清之際,在中國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下,在西方積極探索新世界的時候。他們發現了東方這個龐然大物,但對這個國家不瞭解的他們也不敢前來挑釁。而這一段時期的封建帝制也伴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再一次到達了小高峯,但與其説小高峯不如説是迴光返照。
當時的西方社會終究不同於東方,這不止體現在科學技術上,更加體現在行為思想上。
在西方的思想上,他們講究的是個人權利與自由平等,所以極力探索未知的領域,以期獲得新的發現。與他們不同的是,中國人講究的是修身養性,有容乃大。
就因為兩種不同思想的影響,一直和平發展的中國在西方人眼中變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所以,他們選擇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而在被閉關鎖國所限制的人民羣眾才開始認識到外面原來還別有洞天,同樣也感受到和平同等的氣息。
隨着中國國門大開,世界列強均期待分一杯羹的時候,一些進步之士認識到現有制度的落後,便開始了變法圖強。但是經過數次的失敗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了變法救不了中國,要想進行改變,就得變個徹底。
圖強,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古今通用。所以在改變之初,或者説在明清交際之時,中國南方已經有了小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隨着因為當時封建統治的主導因素,15世紀誕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在發展了近四百年才有了明顯的效果。
但是19世紀時的中國已經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與列強壓迫下的經濟難以發展。所以經濟發展以求變革的道路並不適合中國。
但是資本主義的萌芽也為當時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指明瞭新的方向。
在封建王朝後期的變法中,以洋務派為主體的洋務運動就是憑藉着資本主義萌芽所積累的優勢成功得到了發展,但還是因為自身實力不濟,致使變法失敗。
雖然其變法失敗,但是這場自稱為"自救運動"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為後來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了提供了一定的先決條件。
在經濟變法圖強失敗後,中國的先進人士又將目標瞄向了甲午海戰的戰勝國——日本。早在1868年,日本政府便開始實施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變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當時日本的國力,成功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所以,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領導下,"戊戌變法"大張旗鼓地展開了。倘若當時的清政府可以抓住這個機會,主動實行君主立憲制,通過放權、散權等行為來將國家主權分放開來。那麼中國近代的歷史完全有可能會被改寫,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也會得以保留。
但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並不想分散自己手中的權利,並從中作梗使得這個運動僅僅持續103天就結束了。而這樣做的清政府更加得到了百姓的反對,使清廷的威信大為減低。
説起清朝,這個由滿族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並沒有收到很多民心。
自清朝建立初期與之敵對李自成大軍到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都在表現着漢人對滿族統治者的不滿。
不過想想也對,清王朝是滿洲人,對於以漢人為主要羣體的中華民族,顯而易見其統治魅力是遠遠不夠的。
縱使中間經歷過康乾盛世的清朝,也因為文字獄、閉關鎖國等一系列政策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心。
民心的分散更加增加了羣眾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並且隨着後期半殖民化半封建社會的逐步加深,越來越多的起義也隨之爆發了。
最終在1912年2月宣統帝離開紫禁城之日,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被推翻,而中國也終於進入民主共和時期。
隨着封建帝制被推翻,種種類似於世襲制,分封制等封建制度亦被清除。況且由於民主共和的確立,越來越多的民主觀念被人們所熟知。以至於在後來有人想恢復帝制,遭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羣眾的堅決反抗。
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這樣形容中國:中國是一個文明偽裝成的國家。
縱觀中國的歷史,從周朝的百家爭鳴到漢代的獨尊儒術,隋唐時期又儒道佛盛行,最終明朝又推崇程朱理學。各個朝代選擇推崇的思想的不同同樣代表着他們所選擇的治國方式的改變。
但是所幸,中華文化是持續傳承下來的。縱使各個朝代的選擇不同,但是他們的大體方向還是一致的。隨着長時間的打磨,這一治國方針也在趨於成熟。
在這一套完整的治國理念之下,民間以此為藍本的各類思想更加層出不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羣眾對於新事物的接納能力,而這也為人民羣眾接受新政權領導提供了關鍵性作用。
封建王朝下所規定的是的統治者的權利高於一切,相反在西方世界他們選擇的是神權與貴族權力大於王室的權利。不同背景下的人民羣眾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的皇室在政治清明是對人民羣眾無疑是福音,但是倘若出現不愛惜民眾的君王,那麼這可謂是一場災難。
秦朝經過多年的韜光養晦,終在秦王嬴政的率領下一統天下。皆因為陳勝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致使秦朝二世而亡。後世皆有許多相關例子皆是如此。
相反,在西方社會中,他們即便不滿足於當前的統治者也僅僅是進行和平演變式的政權更迭,對於王室而言並無大礙。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西方的王室僅僅是華麗、無害的擺設,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故在經歷過西方自由平等氣息的薰陶後,中國的人民羣眾開始羨慕起西方的民主公正的社會,而封建王朝制度亦被排斥。
結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選擇了不繼承封建王朝,這是一次對於新時期新發展的嘗試,也是對於自我挑戰的開始。
隨着近百年的成果證明,中國這次的選擇選對了,也是人民的選擇選對了。人民通過戰鬥趕走了列強,通過發展恢復了中華之地位,通過奮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建國後,人民又選擇進行了土地改革與階級革命,成功消除了壓榨中國人民幾千年的剝削制度,並且人人身份平等,沒有一個人是特殊的。
就連曾經的皇帝溥儀也選擇了與普通人一起進行工作。
也正是這一系列革命磨平了中國內部的隔閡,致使中國開始朝着更大更強的方向發展而去。